几个现实案例会告诉你饮鸩止渴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昨天参加一场思辨会。有一家公司的VP做了奥克斯空调的案例分析。他在分析曾经辉煌一时奥克斯的衰亡原因时,把所有的锅都甩在服务环节上。
产品质量不行,是服务部没有升级客诉;服务品质下降,是服务省成本,罗列了服务部的诸多不是。随后,他深究了服务不给力的原因,是因为服务部和公司主体分家,成了一家独立核算的公司,所以它和公司其他职能模块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这段分析除了没有逻辑,甚至都谈不上了解企业各模块的职能及SOP。(SOP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 ,即标准作业程序。SOP的精髓,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
首先,服务部门在很多公司是“死后验尸”的部门,产品质量导致的问题,这笔账无论怎么算都不能算在服务部的头上。
其次,指责因服务部门独立核算导致他们不及时升级问题,也是一种很深的误会。因为服务部被设立成一家独立核算的公司,是很多跨国公司的通常做法。
原因很简单,服务部在有些外企,它是盈利中心,不是成本中心。如果它规模化经营的话,是可以作为一家独立公司的。今天某些企业的内部孵化器就是这种模式的变种。
另外,这种做法也是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形成对其他关键部门的有效制衡。
负责过服务外包的人士都清楚,要让服务部为我所用,只有我的业务量占这家服务中心的业务总量的2/3以上,服务合约才可以真正执行。在以上案例中,奥克斯的服务部虽然独立核算,但它只负责奥克斯品牌的维修,是寄生于母体的。换言之,总部是可以有效控制服务部的。
说一千道一万,奥克斯真正的问题,第一在于:企业不思进取,技术上原地踏步。
没有技术壁垒,你的产品只能和国内企业玩价格战,外企的高福利、系统化,合规化,都决定它是没有成本优势的。为了低价,它们只能去削减不能削的东西,即设计生产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这两块的非理性成本削减是马上会通过市场体现出来的,完全无法掩饰。
这就是奥克斯的第二个问题,因缺乏技术优势,一味压成本,导致不良率上升,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保有技术优势和维系合理的成本,企业在这两点上要有清醒的认识,初创公司尤其需要想明白这点。因为初创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面临生死问题,很多创业者迫于生计会选择减少技术研发投入,选择山寨或研发低端产品,由此再陷入压价格,打价格战的怪圈。
这些做法都是饮鸩止渴的做法,会导致严重问题。
企业会快速触到天花板
很多的创业企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靠山寨或低端研发活下来,但一直就赚着小钱,再怎么折腾,商业模式也支撑不了公司干点大的事业,俗称碰到天花板。
腾讯初创时期也不能幸免,曾经的山寨“黑”历史让企业存活了,但真正让腾讯成为“BAT”中的那个“T”的,绝对是后期,依靠正确的战略选择,佐之以管理、研发等诸多方面的高投入。腾讯现在在某些技术领域,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了。
前几天一位塑料领域的上市公司老大和我聊天。我们谈互联网+的事,他们在2007年创业,2014年,因为眼红平台经济的获利,他们开始做互联网+,做来做去不得法,所以他们组团去“BAT”参观。他说,我觉得我们和那些大公司做的都是一样的事啊,结果就完全不同。当天,我们从技术投入、系统投入等方面罗列了其企业和“BAT”的不同。就拿平台来说,现在有哪家平台公司的技术能力、硬件和技术应用能拼得过阿里呢,而阿里很多的应用正是基于优于他人的技术。所以,即使是商业模式一样,业务流程一样,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徐易容和美丽说的故事能更好说明这点。创立于2009年的美丽说,原来在导购领域做得风声水起,13年却被阿里打了一棒子,日活用户从190万跌到100万。他们被逼上梁山,不得不组建技术团队,构建自己的交易平台。
平台上线后,除了不再受制于人,业务形态也跟着有了改变。最显著一点,“美丽说”原来只是交易平台,钱是不经手的。现在有了自己的交易平台,经手钱了,企业可干的事就更多了。这按徐易容的话来说,就是企业想象空间更大了。
所以,如果一家企业要持续的发展,技术的持续投入必不可少。
技术优势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家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
我曾服务过一家美资的大型数控机床公司,主要生产服装生产领域的一切大型数控设备和软件。这家公司曾在这一领域世界排名第一。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一家法国公司。
2005年,这家美资公司关闭丹麦工厂,将市场和生产中心放到中国。当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我们推出了一款高性价比的中低端裁床。当年,我们靠这款机器纵横中国,迅速提高了市场份额,将老二远远摔在后面。
我们风头最盛的时候,我已感受到危机。当时我们去宁波一家巨无霸服装企业招标时,我们最好的机型已满足不了客户的裁剪需求,工程师临时想出提升方案,才侥幸过关,拿到大标单。
后期果然如此,竞争对手公司在核心团队稳定后,坚持它们研发制胜的老优势,持续开发高端产品,加之国内企业通过并购德国公司,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足以和外企媲美。市场方面,因为中国服装外贸优势不再,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我们的客户急需提升品质。客户迫切需求高端设备。最终我的老公司因毫无技术优势可言,设备低端,销量一再下滑,连雄霸几乎全部市场的软件也因为不改良而被市场彻底淘汰出局。沉浮之间不过五年时间。
曾有人预言,未来五年,还有大批的中低端制造业要退出市场。这种趋势其实是任何行业的趋势。对于以技术为主业的企业来说,这不言而喻。对于服务业、零售业来说,传统项的竞争已大同小异,要胜出很大一部分要靠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技术的提升,以带来客户消费体验的提升,并形成企业的壁垒优势,最终让企业脱颖而出。
非理性压缩成本让企业得不偿失
一家企业,没有其他优势,只能压缩成本,靠低价生存。但成本也不是一味可以削减的,尤其是民品(百姓能看到、用到的产品,俺特地去搜了下这个词咧)市场,相比企业市场,这个市场更加情绪化,几十年的品牌美誉度可能就会毁于一次重大事故。
上海万科在08年曾经爆发金色雅筑危机。因为要省成本,结果金色雅筑有一批房子大面积出现漏水问题。当年,集团大佬几乎都跑去项目救过火,上海公司从各个部门抽调了精兵干将,专门成立投诉大使团,不分昼夜接待客户,不管哪个级别的员工都是跪在地上和客户一寸地一寸地去验收,事件的处理成本远高于节约的成本。那一年上海公司的年会,很多员工为此抱头痛哭。这件事之后,VK上下高度形成共识:不该省的成本千万不能省。
在未来,无论要生存,还是要发展,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都需要持续追求并持有技术优势。而不是非理性压缩成本,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沼。这些,创业者必须清楚,因为我们还没有开始,我们还可以拥有一个正确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