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是被许多品红的高手点评了好多的一回。比如写人物出场的顺序:贾家三位小姐为王熙凤出场做准备,王熙凤出场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宝黛初会时宝玉的出场“先闻脚步声,不见人出来”,两次换衣服亮相,言谈片刻即表现人物的性情品味,等等。
这些好处,就好比放在阳光下的美玉,谁都瞧得出来。不过,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那些不起眼的地方,更要好才行。不仅要好,而且还要有一双慧眼去把它瞧出来。
头一个不起眼,在写人的地方。
人人都知道第三回里重头戏是王熙凤和贾宝玉,可是,那些不起眼,或者说在一般人眼里觉得不值得写的人,其实也有妙处。
在第三回里:林黛玉一进入贾府,首先见到的是贾母。贾母一个老太太有什么好写的呢?不然。这个老太太是这个家族最核心最重要的人物,怎么表现出来呢?且看贾母的居所环境“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一射之地”,大约要有四五十米吧,这样大的院子居然只是前院。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这个老太太生活的地方是成年男子随便不能进去的。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富丽堂皇而众人伺候得小心周到。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贾母对自己的亲外孙女格外看重,而众人趋炎附势。
勾连着前面,林黛玉是从角门进来的,更印证着贾府特别注重“礼法”的家风。
接下去的三位贾小姐,似乎轻描淡写,但是老太太一句话就不必去上学了,这么写不仅刻画贾母的权威,其实也暗示我们两件事:一来,这老太太要是喜欢谁,那谁可就不得了了,别人都得围着转了;二来,这老太太的观念是这样的:并不在意一个女子是否真的有知识才学,在这个环境下的女子要的是懂得人情世故,要的是有足够的贵族教养。
那么在接下去选择宝玉妻子的问题上,贾母究竟是倾向于跟自己更亲近自己更心疼的黛玉呢?还是更倾向于懂事、守礼的宝钗呢?这就留下了小说发展的许多空间。
在第三回里,许多人都不把林黛玉自己当做一个重心,总是觉得是透过她的眼睛去看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这当然是对的。只不过不全对。
在这一回里,不起眼的地方,作品其实也有对林黛玉的独立的刻画的: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个小姑娘是多么细心,自尊的一个人啊。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这要是换了我们现代的姑娘,估计早已经出丑,可见黛玉是一个心细如丝、谨言慎行却又随和安分的女孩子。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两处相互矛盾的回答,前者是贾母在问,后面是回答宝玉的问话。我们从前面林如海送她上京的时候同时推荐了贾雨村进京做官来看,黛玉对贾母说的应该是实话。因为贾雨村被林如海贾政二人认为有才学,他的学问再不济,也不至于只去教一个小丫头认字。那么黛玉为什么要对宝玉说假话呢?很简单,她发觉在贾府贾母的家风,并不赞成女孩子有多么高深的学问,从这儿看,黛玉并不是一味的清高的。
《红楼梦》是没有死角的,它呈现人物的手段也是多样的。如果只关注那些轰轰烈烈、光芒万丈的局部,其实真叫人叹息“谁解其中味”了。
第二个不起眼,在两个“没见着”。
这两个“没见着”就是林黛玉没有见着自己的两位舅舅,荣国府的两位老爷。
粗疏的读书人,没见着就没见着了,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高妙的地方。
但是,其实这里是有滋味的。
一,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不写都见着了呢?都见着不好吗?
都见着就是平铺直叙。先不说生活里有没有那么整齐的事情,反正如果这样写,就真成了见面会了,太单调死板了,所以,要有见不着的。这样写来,才摇曳生姿,曲折有致。
二,为什么见不着的人是这二位?
最直接的回答就是:这二位在整个《红楼梦》故事里不是核心人物啊。在今后以林黛玉为中心的故事中,这二位几乎没有什么戏份,所以,从人物关系上讲,要见到,但是从故事重心上说,他们,不见也罢。
但是,这只是最表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见比见更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贾政吧。
他没有出场的理由是“斋戒去了”——“斋戒”在中国古代是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现在看不出贾府有什么需要斋戒的事情啊?于是,这个斋戒可能更多的是贾政的个人信仰和习惯了。也就是像某些佛教徒那样:禁欲洁身在佛寺里住一下。
问题是,自己的亲妹妹死了,唯一的外甥女来到自己的家里,作为舅舅的居然去斋戒而不等着接待?这行为有点儿不通人情了。
对,这就是贾政。他的为人虽然不像其兄那样放荡猥琐,是比较不错的,但是缺少人情味,呆头呆脑是一大特点。
我们再看看黛玉没有见着贾政,看见什么了呢?看见了贾政的书房——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突出的字眼是“半旧”。这位荣国府的二老爷,元妃娘娘的亲爹,生活何等朴素。这和他炕桌上的书籍交相辉映。这位贾家二老爷,真的像他的妹夫林如海说的那样“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就这么几个不起眼的地方,贾政这个人的初印象就出来了:为人拘谨,简朴守礼,大概也就缺少了情趣。
不见,反而教我们看清楚了贾政。
同样是没有见着的贾赦,也是这么一个路子去琢磨:
为什么没有见着?——“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这是什么借口?他的老娘看见了难道不伤心?人家都见了呢。这也是一种人情淡漠,亲戚、小辈儿,他是不放在心上的。
没见着贾赦,我们借助林黛玉的眼睛看见了什么?——“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贾赦是个什么样的人,大概也就揣摩得出来了。
第三回里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其实正是《红楼梦》这部大书真正有滋味的地方。就好比,大块的肉固然解馋,骨头缝儿里的滋味才真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