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在中国的考古研究中,由于没有找到夏朝文字的确凿证据,一般认为中国历史最早的文字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但是学者郭沫若、戚怀亮提出夏朝时期是有文字的,甚至还有图书典籍。
戚怀亮认为夏朝的文字称为夏篆。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而甲骨文的形成必然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从这一点推测,夏朝时期是有文字的。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一些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很多刻画符号,它们的含义难以弄清楚,但这些刻画符号有可能就是汉字的起源,而最早的刻画符号是出土于距今8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中。
在夏朝时期登封王城岗遗址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其字体是会意字的阶段,已经超过了象形文字的发展阶段。虽然目前没有能够证实夏朝文字有完整的体系,但夏朝时期存在成熟文字是很有可能的。
除了从考古材料方面分析夏朝是否有文字外,还可以通过历史文献来探究夏朝是否存在文字。在历史文献中,屡屡可以看到引用夏朝文献,如《夏书》《夏礼》《夏令》等。《左传》一书中就引用了15次《夏书》,可见夏朝时期存在图书典籍。此外,《尚书·胤征》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中也记载了廑在位期间发生幻日,这些夏朝时期异常天象说明了夏朝时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且通过文字记载流传到后世。《吕氏春秋》说太史令终古投奔成汤时带走了图书典籍。从这些流传到现在的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夏朝时期是有图书典籍的,也说明了夏朝时期存在成熟文字用来记录。
【建筑】
通过夏朝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发现,夏朝时期的建筑出现了分化,有宫殿和民居两种建筑类型。
夏朝宫殿一般由殿堂、庭院、围墙、廊庑、大门五部分组成,并且都有大型的夯土台基。殿堂是由木架支撑,粘土包裹而成。廊庑环绕殿堂,庭院设在殿堂与大门之间,最外面是围墙。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两处宫殿遗址都大致符合这些特征。
夏朝民居分为平地起建式、半地穴式、窑洞式三种类型。平地起建式为长方形的土木结构,有夯土台基,面积较大。半地穴式是以坑壁作为墙壁,面积较小。窑洞式是挖掘而成,一般在山地地形,面积极小,且非常简陋。
【礼制】
礼制是对人们进行规范和划分的体系,对人们的言行、祭祀、墓葬等都进行规定。夏朝的礼制称为夏礼,随着朝代更迭已经失传。《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弟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意思是说对于夏礼孔子还可以讲一讲,反而夏朝后裔杞国已经算不得懂得夏礼了,可见夏礼到夏朝时期就已经近乎失传了。由于夏礼失传,考古学家只能从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献中找寻夏礼的踪迹。
夏朝时期的礼制最为重要的就是祭祀神灵。在夏朝时期的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如太阳、大地、风等都有相应的神灵,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夏朝人通过牺牲、跳舞等方式祭祀神灵,钧台之享时启就通过跳舞的方式来祭祀神灵。夏朝人也非常注重对先祖的祭祀,禹、杼等君王都曾被后人祭祀,启所作的《甘誓》中提到的“祖”“社”都是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此外,夏朝时期还出现了占卜,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一些卜骨,但目前还不能证明夏朝时的占卜是否加入神灵。
【乐舞】
夏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古代的乐是由歌、舞、伴奏三部分组成,并非单指现在意义上的音乐。
夏朝时期的君主中也有擅长“乐”的。启在位期间就常常举行大型宴会,载歌载舞。《竹书纪年》说舜在位时创作了《九韶》,而启在钧台之享时曾“舞九韶”,《九韶》的美妙让春秋时期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夏朝乐舞水平之高。启在位时还创作了《九歌》。《吕氏春秋》中记载了禹在位时则命皋陶作《大夏》,以纪念禹治水之功。桀在位时创作了“灿漫之乐”,《管子》中记载桀在位时“女乐三万人,晨噪於端门,乐闻於三衢”,虽然有些夸张,但可见夏朝时期歌舞规模之大。
除了存在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雅乐外,夏朝平民中更多的是以民歌作为娱乐形式。“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就是夏朝平民诅咒桀早日灭亡的民歌。此外,近代学者陈钟凡对《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进行考据,最终得出这首诗歌很有可能是夏代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夏朝早期的乐舞是存在于社会上层中,且带有宗教的因素,常用于祭祀活动。随着乐舞的不断发展,才慢慢在社会下层中以民歌的形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