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悉性
我们会喜欢他人,是因为我们与他人熟悉了,通过经常看到某人,增强了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又称单纯接触效应。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看到照片25次,比看到照片一两次的喜爱程度会更高。天天照镜子,你也会爱上镜子中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喜欢他看到次数最多的面孔。
那什么熟悉性能够增加好感呢?
1、伯恩斯坦用进化论的观点进行解释:在进化过程中,人们经常以小心翼翼的方式去应付不熟悉的物体或情境,而这种针对不熟悉情境的谨慎又加强了我们的生物适应性。通过与环境不停地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不熟悉的生物逐渐被我们适应,也就变得熟悉与安全了。随着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人们对该事物的正性情感必然增加。
2、其他方面的解释:首先多次接触通常能提高再认,这是开始喜欢某人的第一步。其次,当人们彼此比较熟悉的时候,他们能够预测对方的行为,且不太会做让对方感到不愉悦的行为。最后,我们假定经常看到的人与我们很相似。比如我们在图书馆经常看到某人,就会认为某人跟我们一样爱学习。这种曝光效应也许是反向成立的,也就是我们喜欢的人看起来更让我们感觉熟悉。
当然,曝光效应是有限制的。如果我们原来喜欢某人,那经常看到会让我们更喜欢。如果我们之前本来就对某人无感,那经常看到反而会加深冲突。所以增进喜欢需要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曝光频率,有赖于个体和情景差异。高于或低于这个曝光效应都会有碍于人际吸引。
二、相似性
我们会发现,生活在一起的情侣,有些是因为性格相似走到一起,有些是因为性格互补走到一起,那到底相似性和互补性是不是都可以造成人际吸引呢?
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和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心理学家在恋爱交往或婚姻方面也发现,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异性为伴侣。有研究也发现,夫妻两人婚前的观点越相似,婚后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那为什么相似性可以影响人际吸引呢?
1、与我们观点相似的人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一种社会性证实,让我们产生了“我们是对的”这种感觉,这是一种酬赏。
2、平衡理论认为,个体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喜欢一个人同时又在基本问题上不同意这个人的看法会在心理上造成不适。所以为了最大化认知一致,我们会喜欢那些同意我们观点的人,不喜欢那些观点与我们不同的人。
3、对于在重要问题上和我们意见想左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我们会根据这个人的意见推测他是我们过去见过的那种不讨人喜欢、不道德、软弱或愚蠢的人。
4、人们有意选择在态度和社会欢迎性上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伙伴。我们都喜欢漂亮、富有的人,但是我们最后都选择跟我们相似的人。根据期望——效价理论,人们不仅仅考虑一个特定选择的回报价值(如约会伙伴的吸引力),还会考虑成功实现这个选择的可能性(成功和他人约会)。在现实生活中,明星最受欢迎,需求率也更高,同时他们拒绝他人的概率也很高。期望——效价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接近他们真正有希望吸引到的,而且又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些人。因此,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社会吸引力上与他们相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