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家家户户都烧煤,有烧煤球的,有烧蜂窝煤的,这些煤从哪里来?
煤是从国营的煤场买来的,煤是有供应限制的,煤球的供应根据人口多少,按照户口来定量的。一般为每人每月35公斤,一户5口人,该户每月定量供应175公斤。
煤的供应量紧张,每家都节约用煤,每月都购买。每家有个购煤证,上面有已经买过的记录,你想蒙混过关多买一次是不可能的。
那时,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因此周日的买煤的人非常多。每家买煤,都是隆重的家庭集体活动。头一天,家人要分好工,有人去借拉煤的车,一般是人力平板车,有人备好购煤票,购煤本,有人排队,有人付款。第二天吃过早饭,全家人都到煤球厂去。
每个周日,是煤场人最多的时候。买煤的一家人分工协作:排队开票的、排队装煤的、排队给煤过磅的,出示购煤票,购煤本,由煤场工人在煤本上做记录的,最后是交费的。然后,一家人隆重地把煤拉回家。
煤场有两种煤:一种是鸡蛋大小的煤球,另一种是蜂窝煤。据大人说煤球火力好,因此煤球卖的好,晚来的往往只剩下蜂窝煤。这个情况导致,周末买煤排队的人,凌晨3-4点就起床,就为了能抢到煤球。
后来,因没有买到煤球,造成了几次冲突严重的事件后,这个煤场就停做煤球了,全部改做蜂窝煤。这下就没有出现冲突事件了。
我家附近有个煤场,每次跟随父母去买煤,我必穿上塑胶雨靴。因为煤场里的路上都是煤灰,如果穿着布鞋,鞋子里不时钻进煤渣,搁脚,鞋面还有袜子全盖上一层黑灰,分不清是煤灰还是尘土。遇到下雨天,即使穿着雨靴,脚底沾满黑泥。
每次买煤时,蜂窝煤都是半干的,看上去有点湿,不如完全干的蜂窝煤紧实,在装车卸车时就会碰碎一些。但潮湿的蜂窝煤会比全干的分量重,因此,在过磅时,计较的买家会要求再加一块煤。
后来有人怀疑,当时的煤场里,让蜂窝煤保持半湿的状态,是人为地让煤潮湿,可以过磅时增加重量。我的看法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煤的供不应求,才导致蜂窝煤现做现卖,现做的蜂窝煤能不潮湿吗?
星期天如果出太阳,母亲就把煤渣煤末清扫出来,堆在一起,加入水与泥调和,再用手把煤渣煤末捏成球型,在阳台上垫上一层纸板,把捏好的煤球放置到纸板上,让太阳晒,让风吹干。
这些手捏的煤球晒干后,就可以放到烧煤球的炉里烧,还有蜂窝煤烧过后的残渣,若有颜色发黑的小块,母亲肯定会保留下来,当作煤球烧。
可见,煤场不卖煤球了,但是,自制的煤球还是有需要烧的时候,因此家里的煤球炉子一直保留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