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米香一生情

民以食为天,吃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儿,那些吃下去的米,伴着自己一步步成长,每个人的回忆里,都有一段关于米的回忆。

我是70后,小时候在辽宁南部的农村出生、长大,家里没有水田,只有旱田,主食以玉米,高粱米为主,大米,白面很少。

每年家里会买一小袋大米,一小袋白面,妈妈看得很严,平时不给我们吃,她告诉我们三个孩子,等家里来客(三声)了才能吃,过节,过年才能吃,这点细粮能一直吃到过年。

01.

打记事起,家里每天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面,做成好多花样:玉米面大饼子(老家的叫法),玉米面糊涂,玉米面锅贴,玉米面面条。

那时家里有5亩土地,主要种玉米、高粱和大豆,玉米种得最多。

每年五·一前后,开始种地,耕种的时候,要看天气预报,尽量在下雨前播种,这样可以保证玉米苗出齐。

一年春天,赶上多日无雨,眼看错过种地时间,爸爸怕土干不出苗,决定挑水种地。哥哥挑水,爸爸负责刨坑,刨坑前,先推掉最上面的干土,妈妈放玉米种子,我浇水,然后培土,踩实,这样既节省了种子又保证出苗率。

玉米苗一天天长大,要间苗,除草,铲地,施肥,经过一夏天的生长,到了秋天,玉米成熟。

把玉米收割回家,放在玉米篓里晾干,那时没有脱粒机器,只能用手搓,两只手搓得通红,搓下来的玉米粒儿,拿到大队的磨米房磨成玉米面,剩下的玉米棒用来烧火。

村民都在磨米房磨米,把玉米倒进一个漏斗型的容器里,下面用一个专用的袋子接住,通上电源,机器轰轰隆隆地工作。

玉米粒慢慢向下走,下面的袋子被风吹得鼓鼓的,等米粒全部漏下去,玉米面也就磨好了,磨出来的玉米面不是很细,吃起来有些拉嗓子。

玉米面的用处非常大,不光人要吃,家里养的猪、鸡都需要吃。

那时,妈妈经常做玉米面大饼子,它顶饿,好存放。

玉米面饼子用温水和小苏打和面,放到温热的地方醒发,等醒发好了,就可以做着吃。

我负责给给妈妈烧火,锅烧干后,妈妈先在锅里放些猪油,油化开后,依次放葱花,酱油等调料爆锅,然后添水、炖菜。

待锅的侧壁烧热,妈妈把醒发好的玉米面放在手掌里,事先手上少蘸些水,把面团在两只手里来回拍扁,啪地一下,把面团贴到铁锅的侧壁上。

力度要刚刚好,否则,贴不上去。位置也要找准确,靠下,会滑落到汤里,太上,可能不熟。妈妈就像传说中的武功高手,出手又快又准,百发百中。

我很好奇,看着妈妈做也很轻松,也试过一次,可惜掉到了锅里,一团面就糟蹋了,只能喂猪,妈妈就再也不让我上手。

在锅里贴满一圈后,盖上锅盖,烧开锅,过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妈妈把这种做饭的方法叫一锅出,饭、菜一起都做好,还省柴火。

玉米面大饼子要出锅的时候,我守在锅台旁边,妈妈掀起锅盖的时候,热气腾腾,妈用小铲子把大饼子一个个铲下来。

靠近炕道的位置,火候会大些,形成锅巴,趁热把锅巴揭下来,放在嘴里一咬,玉米的清香、酥脆味道弥漫在口腔里,特别好吃,如果放置时间长,锅巴变软了,就没有这个味道。

可是,天天吃玉米面让人心烦,一次,妈妈活好了面,在发面的时候,我趁妈妈不在屋,抓了一把白面,偷偷的放进盆里,然后迅速的揉开。

等到妈妈做饭的时候,还没有发现,在揭开锅盖的一刹那,我深吸了一口气,感觉味道都不一样了。

白面的细腻很好的中和了玉米的粗糙,味道特别好。吃饭的时候,妈妈感觉到了味道有些不对 。她说,今天的大饼子怎么好吃了?然后看着我,我低着头,抿嘴笑,妈妈看出了破绽。

妈妈说,一定是掺了白面,我嘴里嚼着面团,更是笑个不停,妈妈还是说那几句话,以后别放白面了,等家里来客了,再一起吃。

可是家里一年也没来几次客,大米和白面经过一个伏天,生了虫,白面吃起来有了酸味。

只有过节了,才给我们做一顿细粮,改善一下伙食,再有,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包饺子,蒸馒头。可是,到了第二年,又会重复前一年的生活方式。

可能那时候玉米面吃多了,现在,无论怎么做,我都不愿意吃。

02

家里的主食除了吃玉米,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高粱米。

种高粱的时候,植株间距比玉米要近一些,小苗待长到一人多高才会在顶部打苞,苞里面可不一定都是高粱穗,里面经常会有乌米。

单从外形看不出来,要用手去捏,里面硬硬的,是乌米,软一些的是高粱穗,有时叫不准里面是什么,就用指尖扒开,发现是高粱穗,知道自己犯了错,赶紧合拢,漏了气的苞芽,不知道会不会影响高粱抽穗?

乌米长约10厘米,呈灰白色,有手指粗细,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熟了吃,味道很好,我们半大孩子经常去地里采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乌米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只要去高粱地里去找,就一定能找到。

孩子们吃粮不管穿,为了乌米,顾不得高粱叶片刮胳膊,刮脸,也不关心会不会抽出高粱穗,甚至希望多采些乌米。

不只有乌米,甜杆也是孩子的最爱,像甘蔗一样甜,孩子们经常偷着去折下来。

农民靠天吃饭,最怕天旱和刮大风天气,但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谁也左右不了,能否丰收都靠老天爷保佑,风调雨顺是农民最大的期盼。

老家在山区,从没有发生洪涝灾害,就怕天旱,天旱没有任何办法,那时也没有人工降雨。

爸妈每天都会收听当地广播,播报说,天气晴朗,他们会埋怨几句,说这年头儿瞎了;要是听到有雨,心理乐开了花,甚至在下雨的时候,会用手去接雨,看着阴沉的天空,他们会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地笑,希望雨下得再大些。

刮大风的危害也不小。一年夏天,大风刮了一天一夜,地里很多庄稼被刮倒了,夏天正是高粱穗鼓粒猛长的时节,高粱杆又细又高,受损最严重,一倒一大片,我家也没幸免。

风一停,爸爸就去了地里,到地里一看,心里凉了半截,有的高粱棵子被风拦腰吹折,耷拉着头,有的身体倾斜,倒向一侧,一块地里好几片这样的情况。

那时,奶奶还健在,离我家住得不远,她60多岁的年纪,身体还算硬朗,她在家坐不住,也赶来想办法。

减产是一定的了,但要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能收一点是一点。

奶奶和妈妈准备很多短绳和补丁条,然后,全家出动,去地里绑扶那些吹倒的高粱棵,把就近几颗绑在一起,让这些高粱“站起来”。

奶奶是小脚老太太,走路多了脚会疼,高粱地里垄沟、垄台高低不平,虽然我们不想让她下地,怕她摔倒,但奶奶心理着急,还是去了地里。

夏天的高粱地里非常闷热,叶片拉(二声)人,还有花粉和灰尘,要穿长袖衣裤,不然会被细长的高粱叶刮到皮肤上,又痛又痒,尽管做了防护措施,可是身上,脸上,脖子上还是被高粱的叶片刮到。

一家人一连绑了好几天,才绑完,那年的秋天,只打了很少的高粱。

到了收割的时候,把捆好的高粱棵子相互支撑着堆放在一起,保证高粱穗不能贴到地面上,在大地里晒得差不多了,用镰刀把上面的高粱穗割下来,要连带一段莛杆,便于捆绑。运回家后,再放在太阳底下晾干,这样易于脱粒。

脱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摔打脱粒,另一种是把高粱穗放在地上,用连拍锤打。

脱落下来的米粒,可以拿到磨米房磨成高粱米,米糠用来喂猪,脱了米粒的高粱穗,可以做成刷锅的刷子,莛杆可以串成盖帘。

妈妈煮高粱米的时候,一做就是一大锅,高粱米不爱成熟,要开锅40分钟之后才能煮熟,煮的时候要多添水,尽量软烂。

夏天,妈妈还会把土豆茄子放在锅里面一起煮熟,米饭成熟的时候,先把茄子和土豆捞出来。然后,在锅里填入几瓢凉水,慢慢地用勺子推动锅里的米饭,再用漏勺捞出米饭,分别盛放在三个盆里,盆里事先放入凉水,这样,能放一整天。

这三个盆是早中晚三顿饭的量,一次性把全天的饭都做好,省事,省时,省火,锅里的米糊可以用来喂猪,一点儿也不浪费。

我和两个哥哥各相差两岁,三个十几岁的半大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顿能吃两三碗高粱米饭,常常在秋收之前,家里的高粱米就断了粮,玉米也不富裕。好在爸爸妈妈很勤劳,开了一块山坡地,种了不少地瓜,有时把地瓜当主食。

03

小时候,就盼着家里来客,这样就能吃到大米、白面。

记得那次,婶子来家里串门,妈妈果然没有食言,说话算话,我们吃到了白面饼。

叔叔在当兵之后,分配到了辽河油田工作,一家人在盘锦生活,不常回来。

那年奶奶生病,叔叔工作忙,脱不开身,婶子一个人回来探望奶奶,妈妈说啥也要请婶子吃顿饭,那天,家里烙的是白面饼。

妈妈一直陪着婶子唠家常,白面饼是是爸爸做的。

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和妈妈也大方了起来,舍得放油,舍得吃白面。

爸爸早早和好面,醒面,把面剂子擀成薄片,中间放豆油,之后折叠成条形,捏住两头,中间部位向面板摔打,再用力向两边延伸,面抻得细长也不断开,再叠成花卷形状,上面用手沾些豆油,用擀面杖把“花卷”擀开,就形成一个圆饼。

锅里放少量豆油,烧小火,摊入面饼,来回翻几次,两面烙成焦黄色,外酥里软,就烙好了,待全部烙完,拿之前烙好的一张饼又去桌子上来回蹭几下,把桌子上的油也吸到饼里去,再放入锅中翻动两次,不能有一点浪费。

爸爸烙饼的程序我一直深深记得,那抻面的姿势,俨然是一位资深大厨。我成家后,也烙过饼,可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爸爸烙饼的味道。

不止爸爸烙的饼好吃,奶奶蒸的花卷也好吃。

那时,爷爷在乡里中学驻寨,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次回来,奶奶总会改善一下伙食,奶奶蒸的花卷特别喧腾,有面味儿,能吃到面里香甜的味道。

本该到了回家吃饭的饭点,我想回家,奶奶留我,说花卷快出锅了,等吃完再走,我嘴馋,直到吃完花卷,才高兴地回家。

刚到家,两个哥哥笑话我,说我是个小馋猫,就等着奶奶家的花卷吃,我违心地为自己狡辩,说是奶奶让我留下的。那时,吃到一个花卷就让自己很满足。

关于对大米的记忆,是从熬大米粥开始的。

一个冬天的晚上,7点多钟,我做完作业,爸爸问我,饿了吗?我说有点饿了,爸爸建议说,那就熬点粥喝,我问,熬什么粥?这时,爸爸拿了一支铅笔,在纸上画了一粒大米的形状,我当时没看出来,就问爸爸,这是啥呀?爸爸背着妈妈小声地对我说:“大米粒儿。”

我高兴的下地烧火,爸爸去淘米,等粥做好了,才被妈妈发现,妈不高兴地说,这些大米留着来客才能吃,平时可不能再吃了。

我和爸偷偷地笑,嘴里答应着,当然,吃的时候,也给妈妈盛了一碗,算是堵上了妈妈的嘴。

初三下学期,学校要求离家远的同学在校住宿,每周周日回家一次,换洗衣服,带些米,咸菜。

学校食堂要求学生自己带米,可以带大米,也可以带高粱米,交上去后,统一做饭。

虽然家里条件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但是爸爸妈妈每次都给我带大米,再做一饭盒咸菜。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中专,去吉林上学,把粮食关系转到了学校,学校食堂每天吃的都是细粮,不是大米就是白面,我靠自己的努力,终于能吃到细粮。

那时,家里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主要靠写信,我写信告诉爸爸妈妈,我顿顿都能吃上大米饭和白面馒头,他们也替我高兴,仿佛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儿。

假期回家的时候,妈妈告诉我,我刚上学离家那会,爸爸还担心我吃不好,喝不好,常常唉声叹气。

后来,由于党的好政策,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米白面成为餐桌上的主食。

如今,大米、白面家家都有,没人稀罕这些细粮,反而偏爱玉米面,高粱米,糙米等这些粗粮,有些粗粮的价格比大米,白面都要贵,人们又吃起了粗粮。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从吃粗粮到吃细粮,再到现在粗粮细作,人们对吃越来越讲究。吃得有营养,吃出健康来,是吃的目标。

妈妈做的玉米面大饼子,高粱米饭,爸爸烙的饼,奶奶蒸的花卷……一粥一饭里,藏着亲人的爱。

父母靠辛勤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儿女要报答父母的恩情;靠党的好政策,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要报答党的恩情。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