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生下班晚,还经常在家里工作,有一天,我终于看不下去了。
我说,“你怎么总是在家里工作?”
他说,“我也不想啊,忙啊。”
我说,“那你可以在公司忙完再回来。”
他说,“公司没饭吃,在家里又不耽误。”
我说,“咋不耽误,我看到你在家里工作就烦。”
说完,他没理我,进入冷暴力阶段。
聊天中经常会听到同事说一言不合就和老公冷战,从没进行过反思。
当看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明白冷战的原因是因为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
一开始就使用“总是”“经常”这样带有评论的语言开始,并且谈话中没有表明个人需求,这是产生冲突和不愉快的主要原因。
《非暴力沟通》中对暴力沟通的定义: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比如使用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异化的沟通模式。
而这种方式会蒙蔽了爱的眼睛,淡化感情,带来冲突和不和谐。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给予和爱自然发生。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所以我就用四要素分析:
观察:先生在家经常工作到12点,确实很忙,需要加班,这是事实。
感受:他很辛苦。
需要:我需要他下班后带孩子,他需要在家吃饭,经过交流,他表示有空了帮我看孩子。
所以,在家加班是最好的选择。
当经常练习使用时,发现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模式,更是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变了,沟通方式和效果也就变了。
那么这四个要素该如何解读呢?
观察:用我们的身体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事实。
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喜鹊在枝头叫渣渣,闻到了一股花香。
评论:是我们对一件事产生的想法、解读和情绪,然后表达出来。
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级形式。”
人们经常把评论与观察混为一谈,比如,“你又迟到了”,“你又在偷懒”,“你总是那么忙”。
积极正面的评论带给人喜悦。
比如添加我为好友,第一句话说“你真漂亮”,我就笑了,比“你好,很高兴认识你”客套话,效果好很多。
但是消极负面的评论,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对孩子说,“夜猫子,你怎么还不睡觉?”
如果换一种说法,“孩子,十点了,你再不睡觉,我担心明天早上你起不来。”
观察是事实,评论是经过大脑加工的语言。
感受与需要。感受是内心的感情。需要是内心想要达成的目的,表达感受是探索内心需要的前提,说出需要有利于解决问题。
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大多数的人的感受“像军号那样单调”。
由于人们的感受被繁重的工作、紧张的节奏忽略和吞噬,就像王菲口中“还没好好地感受”就要进入写一个任务、下一个工作,久而久之,变得冷淡、冷漠。
区别感受和想法:
想法是对待一个人或事内心所想,比如一个学员说,“我嫁给了一堵墙。”这是她的一个想法,却没有表达她的感受。
或许可以换种说法说,“我的话你没有回应,让我觉得很孤单,就像是对着一堵墙在说话,我需要有人多和我说说话。”
这样,站在需求层面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需要,沟通才能够继续。
请求。
是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后,请求别人的回应、帮助,提出明确具体正面的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地回应。
比如之前,我说先生,你做的菜不是我想吃的口味,不好吃。他就说你具体点,我知道怎么改善,现在我就会说,“红烧茄子酱油放太多,颜色深”,“茄子炒肉好吃,”然后,菜是越做越好吃。
非暴力沟通要从自我觉察开始,我是我的观察者,觉察情绪、感受,描述事实,提出需要和请求。
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开始,给一个公式练习:我看到/听到……让我觉得/感到.…所以,能不能请你以后……
尝试用起来,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当然有时候不用那么刻板和官方,改用日常语言同样适用。
非暴力沟通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主导生活,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
提升沟通品质,世界充满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