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去年有机会在儋州的东陂书院办了一次儋州调声的活动,年初也在海口参加了省博物馆的苏东坡主题展,作为小朋友的讲解员,也算是有机会完整的了解了一次“老苏家”。
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第一个展厅,介绍的是苏轼的原生家庭,一个格局远大的父亲苏洵,但印象深刻的是苏轼的母亲,也大篇幅的介绍了这个亲自教苏家兄弟读书启蒙的母亲。对于司马光为其写的墓志铭尤为深刻,为了描述准确,刚才特意搜了下是“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结合最近的收获的知识,浅析了一下三苏家,选了两个点,作为这篇记录的分享。
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苏家兄弟的成功好像是必然的,单凭苏母有文化这件事就不难判断,苏母是在那个年代出自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而两兄弟的起点和成就也验证了“投个好胎”验证了“公平但不平等”就像课上提到的高晓松,自幼接触的环境就一定是不公平的,即使不走科考这条路也能有一个不错的出路。
第二个是,苏父带二子进京应试拜见欧阳修,也算是遇到贵人相助,引荐给了朝廷。后面才有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才有了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佳话。回过头来看在那个考作文的年代,有了老爸的教育和助力,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就是给第二年的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的一个保障。
当时和家人讨论了两兄弟的问题,结论是一个三观正确,有大视野的和睦家庭组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一个人都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事,然后就有了这看来传奇又那么理所应当的故事。
苏父,少时游历四方广交好友,成婚后奋发读书学有所成,虽屡次科考之路失败,但后面通过积累的能力,在遇到贵人欧阳修之后,完成了自己的进阶。
苏母,出自书香门第,勉夫教子,获贤母盛名。
苏轼,从名动京师到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处处都流露着自己对其母教诲的深刻理解。并且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安全感,让这个满腹才华但“又菜又爱惹事”的家伙无所畏惧的追逐自己的信仰,在作死的道路上无所畏惧。
苏辙,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从整个苏轼先生的人生轨迹上看,无处不表达着这哥们对其兄长的无限支持,不惜以功名官职保护着这个哥哥。一生作为其兄长的坚实后盾,“努力升官捞哥哥”,“努力赚钱给哥哥买房子。”等等诸如此类的事迹也让其兄长有了“不死之身”的加持。
我虽然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回想自己成长之路也算是所求皆如愿、顺风顺水,离不开源自家庭给予的自信和的支持。目前阶段的真实想法是不求阶级跃层,只求不断放宽视野自我提升,为正在形成三观的孩子们,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面对7、8岁“讨狗嫌”的两兄弟,保持初心、制怒、慎独、克己、复礼。
五一前完成自己定下目标,完成的一月一更。(写东西分享的时候确实更有利于静下来思考)做好一个好爸爸的言传身教,希望有一天也能像苏父一样,说一句: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