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是真的么?

       前段时间在与网友聊到关于制约人们生命和观念的东西时,本人用到了两组词语——基因和模因。基因自不必说,关于模因的概念,是指社会的普遍信仰、风俗人情。因为当场直接说的从哪本书上获知的,所以当场有位中年男人直接插话,表示不同意我的说法,用了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怼了一脸,还感觉洋洋得意的样子。的确,我从书中得来的模因概念,并没有过多阐述其中的理论依据,但这也不能成为他还未涉猎此书,就得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结论,回想起这句话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人们常常遗漏了出处后面的半句话,对于读书,书里有用的观点,我们可以吸收一些,但有些观点表示怀疑,甚至否定。但孟子的这句话被人们歪曲成了“读书无用论”的一句口头禅,一句给那些无法从书中获取真知、面对人生又无力改变的人们安慰自己的“至理名言”而已。

        从此以后,他们就以这句话来”告诫“那些眼中的”读书“之人,从而获取一种战胜的错觉,一种”麦田守望者“的架势。小时候看到大街上对骂的两个人,常常好奇他们骂人的架势,A会不停地说”草泥马“,B也会紧跟上”草泥马xxx“,当场就有种不自觉的模仿冲动,但现在想来,这种复读机式的口头禅已经让人的大脑陷入到一种低端死循环。而回到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那个人,他们的信息来源于缺省的知识,以偏概全的说法、迷信的套路,对他们的视野之外的知识体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不认同,人云亦云的话,对他们而言倒是听的津津有味,遇到相似的人聊起天来,也会发表一些高谈阔论和“真知灼见”,但这些何尝不是复读机的高级状态呢?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发笑的不是人类本身,而是思考常常带来误区和空转。我们总在不断寻求思考的突破,但本身的思考就有问题,如果还没意识到,那么启动思考的那一刻开始,也必将成为被取笑的对象。米开朗琪罗曾画过一幅《创世纪》,上帝的手与亚当的手触碰的那一刻,我们好像拥有了上帝传承的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那幅画,上帝的背景隐隐约约画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啊。而那些小人就是我们的各种感性细胞,分别代表了愉快、悲伤、恐惧、愤怒等等。

      书的背后本身就代表了人的思想的局限,我们在看书其实就在与思想对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穿越人类的时光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观察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本能,其实也在很大程度破解了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孔子并称“孔孟”。唐代韩愈在《原道》一书中...
    舒云萱阅读 10,257评论 2 9
  • 其实代码形式并未给出执行的流程顺序,反倒是其等价的流程图形式,简洁清晰: 由图可知: 由菱形表示的表达式2,是一种...
    霍运浩阅读 1,148评论 0 1
  • 男孩追到女孩的时候,是他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他激动着拥吻女孩的那个时刻,他接受了灵魂最神圣的洗礼,从未有过的...
    颜紫菲阅读 4,862评论 0 2
  • “哼!”一个少年模样的人怒哼了一声,“又是人类,又是人类?!” “主上,怎么了?”一名妖娆女子问道。 “我们又死了...
    琪林阅读 1,567评论 0 0
  • (乙)做酥饼 也许是小时候物质匮乏,也许天生就是个吃货,想起儿时的年,好多都与食品有...
    尚元读写阅读 4,278评论 1 2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