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 ”未必是坏事儿
谈及留守儿童,尤其是完全留守儿童,个别教师就会露出满脸的不屑,并视为“有老子养,无老子教”的“低人一等”的另类群体。不可否认的是,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留守”现象,或许“留守”未必是件坏事儿。
儿童被远去外地谋生的父母客观地被“留守”了,这是我们无可改变的事实。我认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以理性的认知和积极态度去应对留守学生群体出现的教育问题。众所周知,日前学校的学习教育仍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一切围绕应试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儿童提供与创设的只能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环境。正是因为这种窘困的教育现实,所以优化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措施。接下来,我要讲述的是有关杨凯峰的教育叙事。他现为我镇某初中九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良好,一直位于全级前茅。
记得那时,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语文,课程进度正值《孔子拜师》一课。我是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工作的。当时,我在检查杨凯峰的预习情况,书本上空空如也,没有丝毫的预习痕迹,而且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更可气的是这孩子特别喜欢撒谎。他的家庭境况我是相当清楚:父母离异,母亲远嫁陕西,父母常年在外。他的一切都是其爷爷奶奶照顾。这次我铁石心肠一回,决定让他为自己的三番五次的“谎言”,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他受到了皮肉之痛的惩罚。当孩子用他那稚嫩的黑乎乎近乎油腻的小手擦眼泪的那一瞬间,我的怒气已是烟消云散,不免心有点自责与懊悔,刚才实在下手过狠。“我仅仅同情和怜悯情自己的学生,对吗?不行,我一定要培养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我暗自思忖着。稍等师生彼此的情绪缓和后,我请他坐下来。就课文取材,我给他讲了孔子在幼年时丧父丧母和不因生活苦难而放弃求学的故事。“你看看,他到处拜师学艺,方能成为我们敬仰的万世师表。”“或许,在别的同学眼里,你是一个无人管教的孩子,被别的同学瞧不起,但我们自己不能自甘暴弃。你应该做的就是让别人刮目相待。希望你能够记住我说的话。”我记得从那天之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简直判若两人。清晨,他总是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别人是说闲话,他却专注于背书,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后来,凯峰奶奶在某次周末回家的路途上告诉我,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从别的学生那里我打听到,自升入初中后,他的学习情况是越来越好,成绩一直排在前列。后来,因参加原来任教学校同事的父亲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活动,在去往墓地的途中,在与他父亲的攀谈中得知,孩子的成绩一直不错。这一切得益于我曾经不断鼓励和上课时的关心。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的关注。听了杨凯峰父亲的话语,我喜出望外,更加滔滔不绝地给这位父亲分享我从书本中学到的“育儿心经”。去年三月份,杨凯峰与其他小学同学共计近三十人一道来我家参加我的婚宴,我在忙碌的间隙,特意同孩子们谈了谈各自的学习情况。并刻意了解到凯峰这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名列全级前茅。
我从教育实践中得出结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更多地受到内因的影响。此处内因主要包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良好自我学习适度等。留守状态对于具备积极内因孩子而言,不利的环境条件反而可以将他们的诸多潜能激发出来,学习动力变得更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励志和自强教育,可以激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攻克学习难题的欲望,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质言之,“留守”未必是件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