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考验
1.领导抱怨自己讲的价值观,理念和原则,员工总是听不懂,没感受,做不到,不彻底,让他们很有挫败感。
讲话别人听不懂,一定是自己没说清楚,说话不清楚,一定是自己体悟不深,体悟不深,一定是自己没做到,做到而别人看不见,一定是做的深度不够,已经做的够深,别人仍不受影响,一定是对别人关心不够。
总而言之,一定是自己“心不真”,所以“事不实”,“愿不广”,故而“行不深”。如果确认自己已经“事实行深”,却仍然不能影响别人,那就只能接受,只能等待。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
2.一个组织的居上位者的价值观要影响其他人,必须他自己内在想要的,相信的,感受的都完全一致,形之于外,他所说的和所做的自然也完全一致。能够这样,日复一日,毫无例外才有可能形成环境,让身处环境中的人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完全一致。慢慢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些人也开始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当越来越多的人这么做,其余人耳濡目染自然跟随,才有可能形成不在逆转的能量场。
3.只有居上位者,能放下自身利益,守护其所宣称的价值。经过几次这样的考验,大家才会相信你是认真的,不是说说而已,才开始愿意跟随。如果最后未能尽如人意,居上位者就不能再以己度人,只能换位思考,否则一定是跟自己过不去。
以空间换时间
1.大家都说时间不够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是“空间”不够用。时间不够用,通常是效能不够高,效能不够高,往往是空间不足。
一个有效能的空间,大家都有成长空间,就能一起支撑环境,完成共同的愿望,一段良好的关系,需要空间磨合,让人各得其所,携手同行,个人生命的成长,当然更需要空间,否则只能原地打转,哪都去不了。
2 有种人说自己有本事叫作“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清楚,一说就命中”,觉得自己反应很快,很厉害,为此得意扬扬。
往往这就是空间不足,因为空间全被“自以为是”占满,导致自己内在,人际关系和组织环境都没有成长空间。
对所有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不吐不快,非我不可......这样的人活的太膨胀,正是不折不扣的空间杀手。“想法”霸占了空间,没留余地给自己,给别人,给环境,因此没人在成长,自然效能低。时间不够用,不是因,只是果。
3.其实观念和想法,效能有限,真正的效能,是“处在当下”。观念是从别人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未必合于己用,想法是自己有限经验累积的,还常混杂着莫名的情绪,自然更受限制。但每时每刻面临的情景,只能是当下的自己,当下的别人,当下的环境,用任何观念和想法套用,往往失真,只有处在当下,才能“随缘应机”,才是最高效能。
要处在当下,得放下自以为是,修炼空性,创造空间,生出顺时应变的“觉性”。孟子所说的“圣之时者”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空间只存在一念之间,念一转,空间就出来了,时间也就不是问题了。一个人转念的速度有多快,空间就有多大。
给人空间
1.人和人在一起,尤其是共识,没有空间,就难以成长,难以平衡,也就无法自在,不易长久。必须有空间,才能尝试错误,才能有机会想明白,说清楚,做得到,活出来,成为负责任的人,也才足以担当重任。
2.最容易不自觉“占空间”的人通常是反应快,口才好,意见多,性子急,标准高,个性强,居上位者。大家不妨对号入座,如果这七项特性,你拥有两者以上,应该就算“占空间症候群”的带原者。若是你恰巧你周围人又多半爱依赖,很被动,不动脑,手脚慢,不负责......不必怀疑,你肯定就是占空间的人。
3.占空间在毛病可以说是顽疾,很不容易改。无论发生什么事,一看,一听,就有想法,而且觉得自己的想法挺不错,不说出来太可惜,别人的空间自然就被自己给占着了。
改正需要如下:和人说话时只看,只听而不想,由此打开自己的“觉性”,设法进入“空性”。把自己起心动念转为“成全别人,成就团队”,不在证明自己厉害。
正如老子所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