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推送是解读《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篇,也是非暴力沟通的最终目的:学会爱自己。
一地鸡毛的生活不外乎各种各样消极的自我评价,太多的不得已而为之。这些问题都是同一个根源:不会好好爱自己。让我们来聊聊如何学会关爱自己。
不懂自我宽恕的人生简直是噩梦
在一本关于两性婚姻的书《爱的五种能力》中,作者提出一种叫做“允许”的能力,也就是说,双方需要允许彼此不完美、允许对方犯错。道理人人都懂,要多看有点,少挑毛病。那如果犯错的是自己呢?当认为自己做了不正确的事情时,会自责、愧疚,甚至自我厌恶。
《非暴力沟通》提出,自我宽恕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
“允许”的能力,同样适用于自己。站在一个有主动选择权的位置上,是选择包容过去傻傻的自己,还是选择不包容那时候不完美的自己呢?《非暴力沟通》作者卢森堡博士说,“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他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即使有过失,当时做出的选择,也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渴望。如果能够自我宽恕,把改变的动机就可以早早跳脱出挫败感。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爱自己也是一样,开始的最好时机是此时此刻。正如《功夫熊猫》中乌龟师傅对阿宝说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一切未知,但“今天”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英文原文一语双关: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被“应该”害惨了的几代人
90后歌手的代表华晨宇在《烟火里的尘埃》中唱道,“就让我我听着天大的道理,不愿去明白,有什么是应该不应该”。
然而,回想接受过的教育,总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和“不应该”,判断的标准是普世价值观。这看上去没有错,但问题是:“我”在哪里?
受文化背景影响,在中国的大部分的教育中,是没有“我”的,是忽视“感受”层面的。以致于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也是习惯性地用“对或错”、“应该或不应该”作为标准,做出的选择可能是理性的、隐忍的。然而,有时正是因为忽略了体会内心感受这一步,明明做出了选择,理由却是“不得不这么做”,更深层的原因是害怕失去、避免内疚、不辨是非,难怪怎样也开心不起来。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卢森堡博士指出,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感受是需要被打开的,即使在严肃的工作中,关闭感受、埋头苦干,不如停下来想想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体会感受并表达出来并不意味着无能或脆弱,反而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
我有过一次很成功的“从心”经历。在曾经的一份工作中,需要用不属实的数据“饥饿营销”。我内心非常排斥,于是面对老板,告诉他,希望保持诚实,会用其他的话术敲定客户签约的。老板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欣然接受。作为额外惊喜的是,我的表态没有让他认为“此人不懂变通”,反而觉得“这姑娘很可靠”,后来放权给我更多的信任。如果我一开始就思维固化,认为这是“不得不的事”、是我的工作职责,那结果只能是违背内心去做了。
因此,一旦学着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都是有另一种选择的。
希望我们都能善待自己的不完美、打开感官给自己多一种选择。
好好爱自己,从现在开始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