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堂日话】160227
每日一话,是为日话
这两天开始读胡哲敷先生的《曾国藩治学方法》,这是一本很小很薄的书,也是当代中国出版社小书馆系列第一辑的最后一本,区区二百页不到,非常适合茶余饭后休闲品读,但才看了十几页,就被它的小却精所吸引,对素昧平生的胡先生也有了一点初步的印象,他是出生在19世纪末的老派学人,早年曾经在教育界文学风光无限,但抗战甫定,他便从此销声匿迹,留下一片空白,不知道这样一位难得的学人为何选择不再发声,实在让人不解,有兴趣的话可以做专题研究。
曾国藩是一个几乎已经被研究透了的人,从史料到典籍,从小说到野史,从家书到文章,从为官之道到教育方法,从领兵打仗到修身克己,从褒到贬再褒再贬,一个胸中有惊雷的书生在波谲云诡的年代用自己的勤勉为后世酝酿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每一个看他读他研究他的人都应该好好感谢感谢老爷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高峰人物,他用实际行动恪守着为臣为父为子为官为长的一切优秀品质,他并非天资聪颖,却深知唯有踏实勤奋才是出路,所以一辈子在忍耐中实现自己的家国梦,虽然很多的人生转折都出于无奈或被时代形势所裹挟,但他没有退却,或是无法退却,可以说凭借着一己之力把残喘的清廷和那个羸弱的国家又往前拉了几十年。他一辈子遭受牛皮癣的困扰,可以想象多少个夜晚都是在痛苦中熬过去的。他又每天坚持看书、静坐、写日记,希望通过这些不断提升,不断思考,不断澄净、不断省身。对兄弟子女的爱不是放任疼溺,而是言传身教、及时鞭策、随时交流,来参与他们的成长,不以父兄威严高压强迫,而是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帮助他们实现理想,这样的长辈恐怕在今日也不多见。很多人研究曾国藩的为官为臣之道,可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读书人,他的人生选择是时代所致,纷繁的时事造就了他,他曾在前往天津处理教会案前给儿女们写下绝笔,这是他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自己的深刻了解后写下的,所幸笔绝人不绝,多方的努力让失态趋于平稳。更不用说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这其中又是多少次生死关头,纵有多少次黄袍加身的机会可他内心的道统让他从来没有逾越,若国家多一些这样的良臣,纵使内忧外患,从还有治愈的希望。他重才举能,又能容不同意见,从不借机打击报复,这也早就了李鸿章、张之洞、胡林翼等一批中兴名臣。他从内忧外患中看到了图强的方向,建立现代的科技、工业、军事、教育是唯一途径,所以李善兰、容闳等一大批新式人才成为他的座上宾,旧时代的启蒙自此开始,所有的这些,皆来自于曾国藩对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有了学习的基础,才有了过人的才情胆识,才有了对形势的判断与决策,才有了对有用之人的吸纳与善用。历史很残酷,不会因为拥有这样一位英雄而停下脚步或调转方向,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还在用他的方法来指导行动时,那就是对历史对他最好的尊敬。
摘录书中两段,看看他的见识、认知和行动力。
p12: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后,乃极力讲求吏治,以苏民困,又值是时正英法联军之役之后,外事日多,知笃守故常,不足以图自强而御外侮,举凡劝农、课桑、修文、清讼、戢暴、去贪,以及整顿盐务,开垦荒地,铸造军械,仿制轮船,派遣出洋子弟,莫不手定章程,规模具备。
p20-21:读书固然是在做学问,即行止坐卧,亦即是在做学问。大概学问之事,原无定项,居家则将家中做到蔼然有恩,秩然有序。居国家天下,则使人民各安其所,近悦远来,推而至于为农为圃,为工为商,各思慎其职而敬其事,便是在做学问。
不但如此,还要能在职业的本身与环境的本身,去寻求学问。如前所云,农圃工商,就在农圃工商中去求学识,求进益。处困穷的环境,不但能不怨不尤,并且能乐道不渝,处富贵的环境,不但能不骄不泰,并且能谦礼下人,如此一一做到了,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