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我上次写完那篇小白理财的4个原理文章小白用户,你不得不学的理财4大原理含经典案例后,带领大家从认知层面去扫盲了,但很多朋友会告诉我懂了那些原理后,我依然还会碰到如何定投、如何买保险、如何做理财规划等问题,那么今天这篇就从常见的4个入手实操问题去看看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何为自己增收(职场篇)?
在与很多朋友交流过程中,尤其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与其说是理财,还不如说先解决开源问题,把流入资金池的水放大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我把增收放在了第一部分讲。我们这里不去延展讲副业部分,讲大多数的工薪阶层的职场篇。
该怎么放大呢? 结合着我自身经历,引入财务视角,为大家带来需要认真思考几个关键点。
1.关注你的单位时间价值
首先需要你算一下你的单位时间内的收入(含加班、通勤折算)公司是到手年薪/工作时长。
还是用回上一篇Mary 例子:25岁,本科生,在民企工作3年的Mary 月薪到手1.5万,坐标广州
15000*14/(9*5*4*12)=97元/小时
(12个月工资+2个月年终奖,通勤时间1h 按50%比例折算,加班时间日均30分钟)
财务层面做任何事情都以效率导向,即ROI(投资回报率)因此那些互联网公司给到的高薪也不足为奇了。
我们以此给到的启示就是,要么提高分母(总收入),要么降低分子(时长)
分母层面你需要很认真的去思考加薪幅度(晋升+职权扩展+高绩效),北上广厉害一点的年轻人每年涨10%不是什么难事。对于分子来说,巧用工具+授权他人+整合型工作+只做最重要的事情。要明白加班是换不来分母的变大。
再看Mary例子,1年后,Mary随着公司业务改变职务扩展,加薪15%搬入公司附近,我们再看一轮她的单位时间:
15000*14*1.5/(8.5*5*4*12)=118元/小时 对比97元,增长21%
(12个月工资+2个月年终奖,通勤时间15分钟太小忽略不计,加班时间日均30分钟)
2.关注时间复利且用时间度量人生
这也是从财务角度去度量人生的,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
在有限的时间里用价值去衡量,不着急去完成这件事情,而去思考这事情给公司团队的价值及公司层面的期待值。高级的做事情,用的更多是思考力,而非执行力。
以销售小王为例,他更多的时间可以花在谈判更合理的商务条款上,帮助公司提高更优质有利的商务条款节约资金,提高效率,而将日常处理数据报表的事情给到其他人来做。
3.最应投资自我的是思维升级、面对挑战的勇气、长远前瞻眼光
年轻人总说要投资自己,来看一些常见误区;
1.学的是知识,资讯,道理
2.学习成为一种消费,跟风盲目又碎片化
3.学习不快乐,反倒加深了内在的焦虑
这些误区的反面就是你所真正要学习的东西,成年人的学习一定是转化为行动、转化为生产力,系统性,迎来内心真正的丰盛。锻炼自我勇气可以从简单的开会做前排,敢于发言,每次提前5分钟到,多做演讲开始。
真正的学习是拉伸你的认知边界,在思维上给你做升级的,同时伴随着长远眼光。这里用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做过2次关于长远眼光的主动选择,在关键的拐点上质的提升我的成长。一次是21岁那年去法国留学,一次是28岁那年跳槽从事欣欣向荣的新零售营销。我的本科就是省内一所非常普通二本,但正因为以留学硕士背景加持,我可以一毕业就和985 211高校的毕业生同样站在世界500强管培的起跑线。而28岁的那次去帝都接受新工作,尤其是在疫情过后,让我在同行业领域里的那个新零售板块上变得炙手可热,年薪一下子涨上去了。
如何做自我财务体检?
做完增收后,如果我们手里开始有一些闲钱该怎么做呢?每年我们都会给自己身体做体检,那么财务体检也同样是必做的。
很多人其实并不一定弄得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钱,他们的分布又如何?是否合理?这里就需要用工作表来管理了。
3张表搞定:自我资产负债表+4大池配置表+分险测评表,需季度/半年更新
类似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格,主要就是资产+负债净值部分,表格如下,
以Mary为例,资产是流动4w(银行存款+货币基金)+7w(基金),负债信用卡和每月老家3000元房子的房贷。
填完这个表格后,接着就到投资部分了,也是就是我在上篇提到过的4大池子来布局你的理财分配并配置相应的理财产品。以Mary为例,按照上篇她的收入及3年内的财务愿望。
你想要多高的收益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越高越好。但事实上,收益率跟风险,流动性往往是负相关的。在收益层面,与其说是高收益,还不如说是合理的收益。
那么投资前必做的第3张表,就是测评你的投资分险偏好。分为客观性(年龄/就业/家庭/投资经验/知识)+主观性(理财动机/赔钱心态等),
测完之后,这就得出了最终推荐出的投资组合及收益率了。
到这里就把个人财务相关的3张最基础表格填写完了,这样能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资产情况、投资情况,依据你收入开支情况变更,季度或半年度更新一次,这样辅助我们做聪明合理的财务决策。
如何做定投?
如果有一种极简的理财适合大多数人的话,那就是基金定投了,尤其是指数基金的定投。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过,投资基金的关键在于择时择产品。
指数基金是跟追大盘股的基金如沪深300ETF,中证500ETF等,说直白一些就是跟着大盘跑,这样可以保证我们至少是和大盘持平的收益。择时在于避开高位买,地位买。定投就是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做摊平成本。每月(建议每月,每月/双周/每周的收益率差距很小)
因此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受定投指数基金省时省力,那么是定投基金是越久越好嘛?是一定不会亏损嘛?
不是越久越好,而是是否跨越了U型微笑曲线。纵观股市牛熊周期穿越,做长期的赢家,就是在【左半边】别着急卖,【右半边】结合市场情况,投资目标和一起收益率做判断。
看下面的图会更直观一些:
定投即使省时省力,依然是要回答清楚我前面讲的你的理财目标是什么?是否达到?牢牢记清楚这些,才不会眼见的投资涨跌所干扰影响,最终有机会长期跑赢市场,有长期稳健的收益。
如何给自己买保险?
最后这部分看似跟理财关联度不大,但事实上也属于广义的理财里的范畴。保险好比一道防火墙,巧用杠杠原理去撬动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风险即重大疾病、身亡、残疾。
关于保险这块,有不少误区误解。年轻人没意识,壮年怕被忽悠,老年人更是难买,保险经纪人更是鱼龙混杂。而普通人更是对保险要么是没意识,要么就是保险过头。
由于不是专门讲保险的篇章,也不是职业保险人来教大家如何买保险。没办法那么深入去谈选购保险,我们从几个极简的保险原理入手并用典型工薪阶层Mary例子来谈怎样配置保险。
保对人:这里指家庭主要经济贡献者,这是因为保险本质是防范重大风险。
买对险:不是全面的组合而是最急需的保障且保障面额
买足额:倍数法(年收入的10倍);生命价值法(可工作年限*(税后总收入-个人消费));需求分析法
如果最一项最基础的保险配置组合的话就是,重疾险(重大疾病)+人生意外险(残疾)+寿险(身亡)在资金有限情况下,优先于前2种。
以Mary为例,该如何给她配保险呢?
重疾-保额30-50万之间(实际赔偿更高)
人生意外险--保额在50-100万之间
寿险—保额在100万,指定受益人
现在保险产品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但真理就是越接近保险本质即转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风险就是我们要去投资的消费型定期保险。那些分工型、返还型保险需要慎用,多和理财产品做对比再来觉得是否要购买。
以上就是从通用角度入手去带领每一个普通人去面对跟我们息息相关的4大理财实操问题,如何给自己增收,如何做财务体检,以及2个必用入手的理财产品——指数基金定投及上基础保险,希望给大家有所启示,真正利用理财的意识和知识来撬动幸福美满的人生。
用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结束,以此共勉:
赚钱是最深刻的修行,不是看谁走的快,而是看谁活的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