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阳明先生的《与杨仕鸣》。读原文,听导读,与阳明先生同频共振,开启美好的一天。今天感觉博仁老师的导读特别好,讲的太透彻了。在文中,先生针对学生杨仕鸣的来信,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真切的指出了学习的存在的问题和正确地做法。
原文学习:“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
大意是:杨仕鸣先生把自己致良知的心得给老师做了一个表达,说到自己日常的这个功夫,虽然每个人的致良知的程度不同,但是要自己去清除自己心中的私欲,并且不断的扩充天理,以此来恢复心之本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以迁就自己的习气,迎合世俗的喜好。只有做到不迎合世俗,就做到了格物致知,就做到了明善诚身。能在闹市之中做到独善其身,这是一种高的境界,高的修为。古代的先贤易士往往都有隐居的习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大隐隐于市的至高境界。现实生活中能够懂得“隐”字的人不多,能做到“隐”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现在的人都喜欢热闹的地方。有的时候人越多越兴奋。爱炫耀,爱耍酷,浮躁之心溢于言表。而真正能够做到大隐隐于市,能不为世俗所沾染,是一种真正的洒脱,是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果能如此,德行怎么可能不日新月异呢!德业怎么可能不愈加充实富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