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散文书籍,讲了一所学校、一些人,一些地方;读书的过程中常常让人忘了这是在什么时代环境下发生的事,是因为汪曾祺先生用他温和幽默的态度讲述着他眼中那七年的求学生涯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像是在讲一件一件平常又有趣的小事,让人如沐春风;彷佛在那个沉重的年代也可以活出另一番趣味;一千人眼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大概就是如此吧,每个人能看见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汪老眼中的世界真是让人爱极了。
从文感中细想来,文人或是艺术家都是深刻又淡泊的人吧,他们都有着对事情深刻的感受却又能从事物中剥离出自己,无论对人还是对物,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能饱含深情的从一个事外人的角度去观察,所以在阅读一些片段的时候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剥离出脱的深情感。
回到文章具体内容来看,《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的西南联大,全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大,清华,南开因日寇侵华平津沦陷而被迫南迁组合而成的大学。起先在长沙暂住,那时称为“临时大学”,后迁到云南昆明。这本书记录了作者汪曾祺于1939年-1946年在昆明长达七年的求学生活;
这本散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当时环境下的一些特定的事件,比如“跑警报”“泡茶馆”;这一部分尤能感受到汪老积极、风趣的人生态度,一些本应让人惊恐紧张、感叹时事的事情,却读出了另一番趣味,彷佛讲的只是逛公园般闲散有趣。这大概就是汪老的魅力吧;第二部分写了一些人,比如“沈从文”“闻一多”等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读过其著作,却不曾了解过的人;从一篇篇短文记录中,这些曾经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变得活灵活现,彷佛自己就置身在他们之中,看着他们讲话的神情,听着他们的训导,感受着他们的执念;一个个生动的面孔在眼前,如何能不爱他。第三部分是一些所感所念,比如“昆明的雨”“怀念德熙”,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感所念润色了整本书,更贴近我们当下人的生活,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文章读完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
除开整体文笔的细腻与开阔的笔风让人舒适之外,引人感叹的还有西南联大的校风与教育:“自由”;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下那些志存高远的学子,那些还保留着“生命力”的学子才能得以发展,百花齐放;试想如今的学府谁敢与老师“叫板”更不要讲“对喷”了,又有几位长者、教育者能开阔大方的认可其他老师、学生的学识,并虚心求学呢;怕是一定要摆出一些架子嘴硬的。少了那些求真理、好学、博学的劲。更不用说为了欣赏的学生、为了文学的发展尽全力不求回报的出资去投稿、出版好的文章,这样的精神如今怕是寥寥无几了;也许是时代的不同,环境的差异,如今条件好了,资源丰富了,却少了太多学者的精神和质朴的求学理念。我想,也许是如今的选择多了,反而找不到纯真的“信仰”吧。
看到一段评价西南联大的文字,摘录下来:“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穷困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 ...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接近庄子思想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yǔ)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大学。 ”西南联大的存在有它的时代巧合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是一个奇迹。高山仰止。
整本散文书读下,恍惚间穿越时空,恍惚间,人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这样积极开阔、潇洒恬淡的心态去面对。对于西南联大的那种学风与理念,虽难求,却也看见另一种希望,路漫漫其修远,抱以希冀足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