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14《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四卷-13
刑不上大夫
俗语说:“欲投鼠而忌器”,老鼠靠近机器,人们怕砸坏机器而不敢扔东西打它,更何况那些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呢。君主用礼义廉耻来约束君子,对大臣可以命令他自杀而不能刑杀和侮辱。
因为大夫在君主身边,所以黥刑、劓刑都不能施加到他们身上。按照礼仪的规定,臣子不敢察看为君主驾车的马的年龄。
踢了为君主驾车的马所吃的草料,就要接受惩罚。这样做是为了及早防止臣下对君主有不敬行为。
现在诸侯王、列侯、三公这些高级官员,都是天子礼待的人物,现在却使他们和平民百姓一样接受各种刑罚,这样不正如大堂没有了台阶了吗!
不提倡礼义廉耻,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不是虽有朝廷大员的地位却像刑徒罪隶那样毫无羞耻之心吗?望夷宫事变,秦二世被判重罪,就是投鼠不忌器的惯习。
我听说,鞋不管怎样光鲜,都不能放在枕头上;帽子不管怎样破旧,都不能用来垫鞋底【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如果一个人曾经出任过高级官员,受过天子礼遇,吏民对他敬畏。现在他有了过失,陛下免去他的官职是可以的,斥退也可以。令他自杀也可以,诛灭也可以。
如果陛下下令将他捆绑起来,押送官府,罚他做刑徒,狱卒可以对他责骂鞭笞,这些恐怕是不应该让百姓见到的。
如果卑贱的人认识的达官贵人犯罪被贬责,那他觉得也可以对他进行凌辱,这不利于提倡尊重高官,礼敬显贵。
古代大臣因为不廉洁而罢废,不说他不廉洁,而说他簠簋(fu gui)不饰;犯了污秽淫乱、男女杂居罪名的,不说他淫秽,而是说帷薄不脩(you);
因为软弱无能不能胜任的,不说软弱无能,而是说下官不职。所以显赫的大臣犯罪,不直接点破他的罪过,还是为他避讳。
君主对臣以礼相待,群臣就会自爱;君主以廉耻约束臣子,臣子就会重视气节品行。这种习俗如果蔚然成风,那么臣子都会只考虑操行,而不去考虑利益。
君主就可以放心地委托臣子掌管治国大权,可以把未成年的继承人托付给大臣辅佐,这就是推行廉耻,提倡礼义带来的结果。
放着这样的事情不做,去实行戮辱大臣的错误做法,所以我说,这是值得深深叹息的。
贾谊是因为绛侯周勃被捕入狱,最后也没查出什么罪证,所以这样规劝文帝。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用礼义气节来对待臣下,从此之后,大臣犯罪,全都自杀,不受刑杀的凌辱。
文帝下诏规定:对列侯的母亲、夫人,诸侯王的儿子以及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不经批准,不得擅自逮捕。
感思:《治安策》好长啊,该痛哭处一,流涕处二,叹息处六,就是哭一脸,流两鼻子,叹六口长气,中心思想是尊崇皇帝权力,尊崇中央集权。
痛哭诸侯强,皇帝弱,地方强,中央弱,无法长治久安;
匈奴强,对汉朝不敬;朝廷威望不足是两个想着都流涕的地方。
一叹贫富分化,皇帝还不如某些富农、富商;穷人有可能铤而走险;
二叹礼义不行,盛行争名逐利,追求利己;
三叹太子不教,教化太晚,身边的贤人不够;
四叹法礼失衡,太强调法与罚,强调礼义不够,要通过礼义让天下无讼,防患于未然;
五叹尊卑不分,皇权没有充分尊崇;
六叹刑不上大夫,投鼠要忌器,打狗还需看主人。
《治安策》这篇政论文被称为西汉第一雄书,却没有被汉文帝全部采纳。汉文帝对《治安策》中的部分建议表示了赞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采纳。
汉文帝作为藩王称帝,根基并不稳固,稳定政局,恢复国力是他最关注的。汉文帝时期,汉朝仍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力尚未恢复。
因此,汉文帝更倾向于采取轻徭薄赋的仁政来稳固民心。削藩需要强硬手段,文帝不敢轻易采取行动,以免引发朝政动荡。
此外,贾谊年少得志,才华横溢,但也因此锋芒毕露,受到了群臣的忌恨。在群臣的诸多压力下,汉文帝即便想重用贾谊也显得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全面推广他的政策了。
贾谊在做梁王太傅的时候,梁怀王因从马上摔下来而丧命,贾谊认为自己身为他的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每天都处于自责的状态,最后抑郁而死,去世时候年仅33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他的《治安策》中对国家的愿景与盼望没有随着他一起消失在尘埃之中,而是随着皇权的巩固而慢慢成长。
汉武帝时的推恩令,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都在践行着《治安策》的想法。
《资治通鉴》对《治安策》的大篇记载,反映了司马光对这篇政论文的重视和推崇。他认为《治安策》对于理解汉朝政治和贾谊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