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当天下人对“美”的概念有了固定的判断标准,大家就会厌恶“美”的反面,如此有了好恶之心,就糟糕了。
老子本意并非否定“美”和“丑”,而是关于“美”与“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不善”:不好的行为,假意的善
同样的,若是“善”有了固定的标准,有人装模作样刻意效仿“善”的标准行径,即可标榜为善人,而心安理得地行恶。(例如:假使某人捐赠钱财而被尊为好人,背地却是杀人越货无恶不作)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都是道的一部分,并不对立(花体凋零,化作春泥更护花);
“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都是相比较而产生的;
声音需要协调方能和谐;(“声”指简单的发声,“音”是“声”的组合,声的有意组合才能传达出特定的意思)
前后连续,不能分割的时候才有“前”“后”之分,(一个人行走的时候,无法区分自己在前还是在后)
老子在此提出了八种相对的判断,由这些判断人产生了认知活动,为了获取受到大家肯定的标准,人由此衍生欲望。
关于“圣人”的讨论,各家理解略有不同,所以分两版注解
曾仕强版: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要行事,但是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行不言之教”:言教不如身教
•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辞”:推辞,离弃
道生万物,万物发展,但“道”从未离开万物;“道”永远在生养万物却不占有任何事物,行事功成而不自居有功,皆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不朽,永远存在
无心居功,功劳永远存在。(因为自居有功而争取荣誉利益,总会受到别人的打击,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权益重于他人)
老子指出人群社会的四大乱源:名利欲知(接第三章)
傅佩荣版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悟道的统治者(老子所处时代普通百姓没有学习和接受教育得途径,因此老子将政治责任主要归于上位的统治者)
“无为”:无心而为,圣人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刻意的目的
“行不言之教”:不要让人执着于区分各种名词的概念
•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万物”:所有人,所有的百姓
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父母生养孩子,但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培养孩子而不恃己功,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优点都是自己栽培的,得益于自己;那么缺点呢?老子认为做好该做的事,不要觉得是仰仗自己的力量);成就了某些事情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配合才能完成,所以不要居功。
•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对“圣人”来说本就不在乎自身功绩。统治者做了该做的事情,自恃功绩,百姓就不必再歌颂称赞了,若不居功,百姓反而歌颂不已,代代相传。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有功劳,便凸显出与别人的不同,人与人之间自然出现一种竞争关系,你既认为自己才能卓越,别人必然就不会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