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修行大人之学的方法论。在古代,“大学”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人而言的“大人之学”。从这个角度理解,《大学》也是一本教人如何从“小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的书。
《大学》开篇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点明了修行大人之学的三个纲领,分别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明明德”则是走上“大人”之路的第一要义。
今天先分享第一个纲领——明明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分别是什么是德,何为明德,如何明明德。
什么是德?
“德”一般认为是道德、德行。但是从字形上看,“德”的下面是心,也可以抽象地理解为一种意识或者能量。
“意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心”。
根据大卫·霍金斯博士的意识能量层级图谱,我们修行一生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意识能量,让自己从低意识能量提高到高意识能量状态,从而摆脱当下的苦难境遇,在生活上收获幸福,在精神上拥有富足与满足感。
何为明德?
“明德”是一种觉醒的意识或能量,对应着200以上的高能级的意识能量状态。比如我们常说某某人开窍了,其实也是说一个人的意识觉醒了、开窍了,说明这个人此时的能量状态从200以下提高到了200以上。
在《意念力》一书中,大卫·霍金斯博士发现意识可以被平均分为1-1000个能量层级,其中,200以上视为正能量,200以下为负能量。
以200为界来划分,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暗德,能量层级在200以下;一类是明德,能量层级在200以上。
对于能量层级在200以上的明德状态,根据能量层级的高低,又可以分为小德、大德和明德。小德的能量层级在200-500之间,代表理性思考,大德的能量层级在500-700之间,追寻的是感性意义,而明德的能量层级在700-1000,是开悟的佛性/神性境界。
如何明明德?
“明明德”则意味着,让自己的意识状态觉醒。换句话来说,明明德是一个提升自我意识能量层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将自己的意识能量从200以下提高到200以上,让自己从低能量提升到高能量的意识状态,并且长期处在高能级的意识觉醒状态。
从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来看,修行首先修的是“明明德”,即觉醒自己的意识能量,让自己的心不再被物格,不再受到外界万事万物的影响。其次,修的是“亲民”,即觉醒他人的意识能量,帮助他人做到格物致知,降低他人的心被外物影响的频率和程度,从而提升他人的意识能量层级。
在明明德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能量层级会经历两次重要的跃迁,一是200能量层级,是归因在外还是归因在自己的重要分界线,而归因为自己进入明德的开始,这是一次跃升。
二是500能量级,这一能量级是无条件的大爱,500能量级以下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的都是和自己有缘的人,而500能量级以上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爱一切人,是大爱。
明明德是提升自己意识能量层级的黄金法则。明明德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意识能量层级的过程,即将自己的德,从暗德状态进入到明德状态,再从小德,提升到大德,最终达到明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