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入宫的杜秋娘应该不到二十岁。
很多人都觉得,杜秋娘一入宫,便遭到唐宪宗“惊鸿一瞥”,于是雨露均沾了。
杜牧《杜秋娘诗》就写道: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翻译出来就是:宫女们手拉手堂上拜帝王,唯有杜秋引得天子频顾望。发髻低垂成了皇帝的新宠,受宠后的杜秋娘体态更窈窕更精妙。
但杜秋娘会说,臣妾做不到啊!
刚刚登基不到两年的唐宪宗,怕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接见一帮子由“反属”充宫的宫女们。
“弑父夺位”的民间议论不绝于耳;对“二王八司马”改革的镇压引起的朝野巨大分裂尚未弥合;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刚刚平定,许多善后尚未安排充分;李錡的叛乱又耗费了他许多心力;环伺中央的割据藩镇正虎视眈眈,窥伺着他的一举一动。
很有可能的情况是,杜秋娘被发配到荒凉寂寞的冷宫里,做些洗洗涮涮的粗活。
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灯挑尽难入眠,她独立窗前,夜风卷帘,月色如洗。她看玉阶桂影参差,苔上萤飞流转。
她的思绪会飞到很远,她会想起在润州的夜夜笙歌,她会忍不住唱起那首《金缕衣》。那歌声会在沉沉的夜空中传到很远,像是一根根棉绵柔晶莹的丝线,丝丝缕缕地飘飞,挂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悬在窗前的玉钩之上。
这个时候,满怀心事的,焦虑无比的唐宪宗应该还在辗转反侧。那歌声会飘到他的耳边,带着他混混沌沌的思绪飞到一片碧绿的原野上,和风尽吹,白云悠悠,一个一袭白衣的女子在远处载歌载舞,歌声美妙,舞姿翩跹。他便不由自主地向她奔去。
当清醒的唐宪宗出现在杜秋娘眼前的时候,那种情景,不会再是一个皇帝对着一个受冷落的宫女,应该只是一个青春骚动的奇男子对着一个如梨花开满枝的多情女。于是,没有客套,没有表白,没有繁琐的君臣礼仪,两个人撞在了一起。
很快,杜秋娘变成了秋妃。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又是机要秘书,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帝分忧解劳。
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唐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而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
这句话太有分量,太有内涵。能让我们充分体会到秋妃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能让我们充分体会到秋妃是如何的出色,如何的卓荦不凡。秋妃有美色,但靠的不仅仅是美色,杜秋娘以女人的柔情和宽容弥补了宪宗年轻气盛、性情浮躁的缺点,宪宗常常与她讨论治国大事,二人过了十几年同心协力的日子。
宪宗继位后,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唐朝的统一。他在位初期,任用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江南李琦的叛变,整顿了江淮财赋,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相裴度挂帅淮西,全力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自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对朝廷不供贡赋的局面,全国出现了暂短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史籍上对杜秋娘更多的记载,但我们能想象出,年轻的皇帝在征讨持续了数十年,彼此盘根错节、沆瀣一气的割据藩镇过程中,经受了多少煎熬和磨难,都能无比坚挺地扛下来,陪伴在她身边的杜秋娘付出过多少心血。尤其是在讨伐淮西吴元济的战争中,先是在向武元衡遇刺身亡,接着朝堂之上战和两派争得不可开交,前线官军又一败再败,少林僧人勾结叛藩镇谋东都叛乱,朝廷在黄河沿岸设立的六个储仓之一的河阴转运仓被焚,这里储存着山东的食盐、江淮的租赋、吴越的绢帛、蜀地的银钱,它是大唐的命脉,它支撑着官府的运转、淮西战事的进展。
千头万绪,千疮百孔,千难万险,千沟万壑,唐宪宗独自一人难扛下来,一定还有一副妩媚而纤弱,清秀而温柔的肩膀定在唐宪宗的背后。这个是只能是杜秋娘!
3
美丽的杜秋娘和雄才大略的唐宪宗,就这样美满的生活在一起,上苍给了他们一个童话故事般的开头。却没有给他们一个童话故事般的结尾。
一切都在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戛然而止。那天,好端端的宪宗皇帝突然暴死在大明宫的中和殿。事后的所有证据,都表明害死皇帝的人是太监弘志。但盘根错节的宫内外争斗,使这个悬案最终不了了之。
公元820年,太子李恒被太监拥立,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唐穆宗。
继位后的唐穆宗,对杜秋娘这位前朝的风云人物,礼遇有加。把自己的小儿子漳王李凑,托付给了她。让杜秋娘做了李凑傅姆。
就这样,杜秋娘来到了李凑身边。开始了既当师傅,又当保姆的生活。
可唐穆宗继位后,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享乐,尽情的享乐。纸醉金迷的生活很快掏空了他的身体。在登基后的第五年,油尽灯枯的唐穆宗,一命呜呼。
公元824年穆宗的长子李湛继位,时年十六岁,这就是唐敬宗,。
唐敬宗继位时,是个童心未泯,又尖刻寡恩的半大小子。除了打马球,逮狐狸。他最大的爱好是愚弄和虐待身边的仆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刘克明趁唐敬宗酒醉入室更衣时,将其杀害。唐敬宗在位两年,死的时候不满十八岁。
826年,唐文宗李昂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年仅十八岁。唐文宗是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
从公元820年到公元826年。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三个李唐王朝的皇帝相继暴死,三个皇帝先后登基,每次宫廷重大变故背后都有太监的身影。
宫廷变幻走马灯,杜秋娘不能不深感忧虑。有可能是基于对大唐国运的担忧,也有可能是基于对个人命运的担忧。在宦官主宰后宫一切,可以随意生杀予夺的局面下,任何人都不愿默默地承受,只要他手里拥有可以反抗的资本,他一定会孤注一掷。
杜秋娘手里有资本。关键的时候她会放手一搏。
首先,她养大的漳王李凑有出息。
《新唐书•怀懿太子凑传》:“怀懿太子凑,少雅裕,有寻矩。……又以王贤,有中外望……”这位漳王举止文雅﹐为人宽厚,深得朝野拥戴。
杜牧《杜秋娘诗》夸赞漳王:“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眉目之间宛如画,神采焕发映朝晖。
其次,杜秋娘有朝廷王公大臣的支持。朝臣们对于宦官专政虽然束手无策,敢怒而不敢言,但他们有同样的切肤之痛,他们有同样的对王朝命运和江山安危的担忧,他们对宦官同样欲除之而后快。
杜秋娘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唐文宗继位之后,认为是宦官害死了他的祖父唐宪宗和兄长唐敬宗。掌握神策军的王守澄是一个大权阉,他的助手郑注公开受贿,令文宗很不快。文宗相信宋申锡的忠诚和谨慎,认为可以和宋申锡商量,并借机私下命他将联合其他官员,剥夺太监王守澄的大权。830年,宋申锡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申锡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铲除宦官的计划。但由于内奸出卖,计划功败垂成。
我们找不到史书上对杜秋娘如何参与除阉计划的记载,但根据常理推测,深居内宫的杜秋娘和漳王李凑应该是宋申锡好帮手。
除阉计划失败,漳王李凑被废为巢县公,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司马,杜秋娘被赶出皇宫,撵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