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9 第七讲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语音整理
第一篇的第七章,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叫子夏。
子夏呢,姓卜,名商,字子夏,他是孔子晚年的一个弟子。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呢,他有很多学生啊。(子夏)自己呢,也设帐收徒啊,就是孔子的学生自己也当老师了。子夏呢,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其他版本里,把这个子夏曰,都是称为卜子曰。但是在我们今天通行的论语里边呢,卜子曰都被子夏曰所代替。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呢?实际上它反映出孔子在去世以后,这个儒家流派内部的发展也开始出现了分化。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这个论语后期的整理应该是曾参的弟子,或者说主要由曾参的弟子来完成的。此时呢,这个子夏他的学生有一部分呢,嗯,就开始逐渐向法家发展,比如说魏国李悝(kuī)变法,这李悝是子夏的学生之一,那他在魏国变法的时候,基本上就和那个秦朝的商鞅变法,几乎是同时了。嗯,所以在整理论语的时候儿。曾参的弟子呢,就把卜子改成了子夏。我推测啊,就是他们认为,子夏的这个流派逐渐的背离了孔子的思想,所以呢,把这个卜子曰改成了子夏曰。那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整个论语里边,凡是曾参说过的内容啊,一律都是曾子曰。好,关于这一点呢,我们就不再展开叙述。
好,我们来回到文本上。子夏曰:贤贤易色。这四个字儿呢,恐怕是在论语里边呢,争论最多的一句话了。嗯不分对错吧,都能够解释的通。我们来看第一个观点。
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贤是名词,就是以贤人为贤,就是尊重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易色呢,就是说在尊重有贤德的人的时候,你要有诚意,易色这个色他认为是脸色啊,就是见到有贤德的君子,你面部表情要恭敬。这样来解释贤贤易色,我觉得可能不太准确。
为啥说不够准确呢?如果一个贵族啊,或者是官僚,他要礼贤下士的话,见到有贤德的人,恐怕仅仅是改变脸色是远远不够的,这恐怕也不是子夏说的原意。
那另外一种解释呢,就是说尊重有贤德的君子,而轻视女色。他把这个色呢,不认为是面部表情,而认为是女色,我觉得这种说法儿呢,也不一定就对。
为啥这种说法也不对呢?因为儒家和道家不一样,而道家主张呢,是修身养性啊,远离女色。但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这个女色好像是不排斥的,像我们知道孔子很有名的一句话啊,食色性也啊,他就是认为人的本性。有这种状况,这是很正常的。
那到底这句话该怎么解释呢?我感觉前面似乎是省略了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个人长大以后要成家啊,要选择自己的妻子,那这个时候呢,他有一个原则,贤贤易色。那就是说注重品德,而忽视容貌。就是择妻要选德不选貌。
那我觉得这个可能更接近子夏的原意,因为呢,他紧接着来了一系列的排比,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那这样呢,就与那个选择妻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
事父母能竭其力啊,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在侍奉父母这方面能够做到竭其力,这里边用了一个词“竭”啊,就是竭尽自己的所能。每个家庭的状况可能不一样啊,贫富差别也比较大,那在侍奉父母方面能够尽心就可以。
事君能致其身,就是说在服侍君主方面能够豁出自己的身家性命。一个人啊,立身于世,首先要选择自己的妻子,走进一个新的家庭。那然后呢,就要侍奉父母,讲的就是孝。那事君呢,讲的就是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讲信用,我们今天可以说是一个信用缺失的时代吧,借钱不还的,说话不算数啊,言而无信的事儿和人啊,太多了。所以我们可以看这个论语它对社会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很细致的,很具体的啊,如果能够都做到这些啊,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大同而和谐的社会吧。
那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了“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虽曰未学,故必谓之学也”。虽然说他没有学过礼法制度,那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我就肯定说他学过了。
实际上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就是生而知之者,谓之圣也啊。有些东西呢,有的人天生就具备了啊,被称为圣贤。有的人呢,是学而后知啊,学了才知道啊。当然也有人呢,学了也不知道没学会的啊。当然还有更差一点儿的啊,根本就不愿意学的。种种情况之下呢,都列了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一节啊,可能给我们的启发会更多一些啊,今天有点儿。忙啊,讲的有点儿简单,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
李零解释
“贤贤易色”,前一个“贤”字是动词,即以贤为贤,尊重贤人,推崇贤人。前人对“易”字有三种理解:代替、改易、轻视。我认为,第一说最好,第三说最坏。“贤贤易色”就是孔子两次提到的“好德如好色”(《子罕》9.18、《卫灵公》15.13)。它的意思是,要像“好色”一样“好德”。可见色是可以好的。
色是性感的外貌,主要指女人在男人眼中的性感外貌,即女色。男色不太有人提。喜欢漂亮女人,没什么不对。不对的是心里好之,嘴上又贱之,说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不拿妻子当衣裳,就是重色轻友。
用“好德”代替“好色”,不是戒色,而是像男人好女人那么来劲儿,有内在冲动,情不能已。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西,非戒不可。子夏移好色之心以好贤,完全符合老师的教导。(以德代色)
张居正解释
易,是移易。
如人之见贤,谁不知好,但不能着实去好他,若使贤人之贤,而能移易其好色之心,大贤则事之为师,次贤则亲之为友,真知笃信,就如好好色的一般,则好善极其诚矣。
辜鸿铭解释
一个人尊重贤者,胜过喜欢女子的美貌。
华杉解释
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而不重容貌。
〔按〕不过娶妻娶德是一种理想状态吧。道德的供求规律是,生活中越缺什么,它才越吆喝什么。
杨逢彬新解
“易”,是“轻视”的意思。
〔按〕我的理解,易色,就是转换脸色。尊敬贤人,首先要恭敬的态度。这也是正常反应。色的本义就是脸色。
子夏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说苑·杂言》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