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扫了眼群里的信息发现,@fih分享了《与神对话2》中的一句话:“‘时间’是一种‘上和下’的东西!请把它想象成一根轴,代表永恒的此时”。这说法跟《生命·觉者》系列蔡志忠老师第三辑中提到禅宗佛学的说法简直一模一样,蔡志忠老师是从微积分角度阐释的:“当下就是天堂,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就像一条线,我们把它切断,底下就是过去,上面就是未来,切断这个点就是当下。如果以微分的观点,当下等于零,没有时间。以积分的观念,当下接近零又不等于零。所有的当下就是生命的微分,所有这样当下积分就是我们的一生。这样的观点就是禅宗。”
分享完视频链接后,我末尾加了句“理科生容易接受”,就开始冥想了,接着各种想法就蹦出来了。首先一惊,我是不是随便给人贴标签了?分成理科生和文科生,这样会不会对文科生造成一点点伤害?试着觉察我说那句话的动机,最后很确定我只是简单地想表达接触过微积分的人会比较容易接受(写到此处接到一位HR电话)。一件下意识的小事,思维稍稍活跃,带来小小困扰,觉察后,又回到最初的状态。联想到高中经常写到的作文题“回到原点”,转了一圈回到原点,收获了什么?收获到的可能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一种内在包容度的些许增大,是一种很“虚”的收获。
昨天猫猫有提到,“任何宗教智慧的书最后不落在观察两个字上,都是在灌输”,这些智慧的落脚点在指引人们毫无分别心地看待任何事物,一切如是之。做不到怎么办?开始做就好了,当你意识到自己有分别心的时候,提醒自己再去重新看待,慢慢的分别心就越来越少了。我冥想有这样的体验,刚开始什么都不想观呼吸,接着就走神了;回到呼吸上,又走神了;再回,再走……后来就慢慢不走神了。从这方面看,我的走神是有意义的,它让我意识到了“我走神”,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然后继续重复,然后冥想越来越娴熟,再然后达到新的境界。这是量变引起质变。
梁东老师有篇文章,大意是我们不要盲目地学庄子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多余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它们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做多余的事情”,然后我们就要做那些不多余的事情了。放到更宏大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冥想走神回神后会有进步、觉察思维后自己会变得更没有分别心,那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事情怎么办?
刚刚那位HR联系过我好几次,这次询问我昨天为什么没有到他们的会场来。我如实相告:第一场面试就拿到理想公司的offer,就没有进行其他面试了。她很真诚地表示祝贺,也希望以后有机会也可以考虑他们公司。我笑着答道,很多同学都进入了你们的公司,以后我们会有很多交际。挂断电话,有点感慨。我之前和这位HR聊得很开心,她年龄应该比我大不了几岁,声音甜美,喜欢笑,隔着电话我不禁想象她如何的漂亮。既然选择去另一家公司,之前的谈话又有什么意义呢?有意义!我这个人本来就喜欢和人聊天,如果能聊得来就更开心了,感谢这位小姐姐带给我的愉快聊天。可惜了,昨天没到会场见见她;也挺好的,未知的总是吸引人的。
对于工作方面,之前的那些谈话时没有意义的。但我的聊天经历来说,又是一次愉悦的交流体验。
PS:和朋友有约,要赶过去。还想多写写,先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