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41天
阅读者:#湘女夺秦
阅读书籍:《游戏力》
作者:劳伦斯•科恩
页码:P197~P214
内容: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
摘要:
大吵大闹指的是所有让成人感到难受、恐惧和愤怒的儿童行为。
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说,大吵大闹中潜藏着三个主题:依赖与独立,攻击,性。
虽然婴儿出生后完全依赖于我们,但事实上他们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有自己的需求、欲望和好恶。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会同时体验到两种强大的牵引力,使他们既想依赖又想独立。
我们把联结断裂的孤独感和无法自主的无力感比喻为紧锁的堡垒。
有些孩子可能表现为对外界不闻不问,也可能只是在情感上与人保持距离,谁都不让靠近。
当那座“堡垒”的门关上时,我们会真实地感觉到彼此之间隔起了一道高墙。
而另外一些孩子似乎表现为联结过多,他们黏住你不放,只要被陌生人抱起就哭,上大学了还要每天打电话回家,从来都是“宅”在家里不去外面……
事实上,这是断裂的另一种表现,他们无法与母亲之外的人产生联结,不管是新朋友还是旧伙伴。
这时我们需要想办法让孩子去外面看看,这样才能知道外面也一样安全,即使有所谓的“危险”,也值得一试。
他藏在你身后,并不是真的在与你联结,他只是为了躲避外面的世界。
轻柔地将孩子推到外面,帮助他去注意广阔的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产生距离感时,释放自己对依赖和独立的矛盾感受。
游戏力对于过度依赖的问题,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就是角色互换。
当我们自己变成黏人的一方时,他们就成为了可以最终决定走开的一方。如此一来他们便能注意到联结,而不是只关注分离。
一旦局面颠倒过来,他们就不再需要紧紧抓住了,因此也就可以很快地放开。
当我们认为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某些事情,而他们却不愿意去做时,许多家庭冲突就开始了。
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独立去做,就应该独立去做。
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朝着独立迈进的同时,他们相应需要的是与我们更多的联结,而不是更少。
他们每取得一项新成就时,就需要多一份亲密来取得平衡。
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够得到补充,也才能继续前进。
因此,对孩子每提高一份责任和期待,也要相应地增加共同游戏的时间。
当孩子出现倒退行为,表现出种种不符合年龄的幼稚时,父母可能会非常生气。
当家里添了小弟弟或小妹妹,或者孩子自己面临某些压力时,这种倒退行为出现得最为频繁。
虽然父母的难处已经够多了,但是无论如何,惩罚和批评并不能禁绝倒退行为。
因为这些行为表明孩子在内心深处暂时需要有所依靠。
只有依靠感满足后,他们才能重新出发,继续往独立的方向前进。
如果你为此大动干戈,他们就会总想着依赖;但是如果你接受这种感受,甚至把它变成一个游戏,他们就能很快度过这个阶段。
孩子激怒大人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表现得过度独立。他们想摆脱大人的监控,不要大人的规则。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放松,不要去管那么多事,要相信他们已经足够安全了。我们只需要为他们找到安全的方法来实践独立。
我们可以放松一下自己,不要过度在意混乱、噪音、脏话。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当回事,那么所谓的“权力斗争”也就不存在了。
当我们在游戏时光中开心地服从孩子的命令时,我们的养育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它将帮助孩子在别的时候开心地遵守我们的规则。
让孩子主导游戏、制定规则,可以把孩子的杯子蓄满。
而满杯的状态使孩子在离开我们时,能够更加快乐地参与到小伙伴们的游戏当中。
外面世界中的比赛、竞争与规则让孩子感到压力与困惑,而与大人玩的不公平游戏能够帮助孩子把内心的紧张和不快释放出来。
“让我说了算”和“让我赢”的游戏,帮助孩子把根扎深;“让我全力以赴,没有特殊待遇”的游戏,让孩子试飞自己的翅膀。
打闹和打架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学会区分和区别对待。当打闹游戏结束以后,孩子们会继续在一起快乐地玩耍。
当遇到真正的攻击行为时,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冷静下来,可以抱住他们或者用其他方式帮助他们先调整心情。
好的攻击游戏确实能够帮助孩子控制他们的攻击行为,帮助他们处理好从电视或者现实中看到的暴力。
具有破坏性的攻击游戏是真正的暴力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引发更多的暴力。
如果孩子想玩具有攻击性的游戏——超级英雄、金刚战士、假想枪等,禁止并不会有效果。
如果孩子想要玩这类游戏,就表明他们已经有了攻击的冲动,暴力破坏的情节已经在他们的脑子里了。
禁止这类游戏并不能将这些东西从他们的脑子里搬走。你只能和他们一起玩,即使百般不愿意也还是应该试试。
玩具仿真枪和“假想枪”有非常重要的区别。
玩仿真枪有可能变成破坏性的游戏,因为它们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拿着枪就会想攻击人。
而假想武器可以与孩子自身的主题与需求产生联系,并具有无穷的创意空间。
(比如:他拿着“手指枪”对准你,你就可以假装爱上了他……)
我们可以扮演坏人和怪物,既有点吓人,又表现得滑稽无能、笨手笨脚,这样孩子才可以通过游戏来克服恐惧。
如果怪物或者坏人过于可怕,游戏就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
另一种侵略性的游戏——恶意对待甚至明目张胆地欺压他人,也免不了让父母焦虑。
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一种实验,实验的内容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复杂人性,实验中造成感受上乃至身体上的某些伤害也在所难免。
孩子需要在没有过多成人干预的情况下实验自己的社会能力。
当然我们也需要随时帮助那些更容易受伤的孩子。
尽管难以接受,但是我们必须理解,男孩们的暴力行为是在尝试如何处理自己的攻击情绪。
他们在试验非常复杂的社交互动:结盟、背叛、友谊、发号施令、执行命令、结成小群体等等。
虽然他们的尝试有时候变成了残忍的举动,但是孩子绝非野兽。
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也会去尝试抓猫的尾巴。
如何才能让这些实验不要太出格呢?
那就是和孩子一起游戏,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示范怎么合理地释放攻击情绪,才可以保护孩子。
这样我们才能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事情发生后再对孩子大吼大叫。
你可以让他们纠集在一起对抗你,而不是去欺负更小的孩子。
增加休息、暂停的次数,这样能使事情不至于失控。
让自己摔倒,让他们去笑吧!
如果你当时没有时间陪孩子玩,不要说:“走开,我很忙”,而是说:“我虽然现在没空,但是15分钟后我就可以好好抱你,好好和你玩啦!”
增加点点联结,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等待父母。
当孩子感兴趣时,最好的回应是同他们谈论性的话题,用简单而诚实的方式回答他们的问题,减少他们接触挑逗性的电影和电视,在家里尽量避免裸体画像。
我们需要与孩子发生足够多的身体接触,是亲密的、健康的,而不是虐待的、强迫的或与性相关的。
任何身体方面的游戏,比如运动、打闹、户外奔跑,都可以帮助孩子消耗掉过多的性冲动。
另外一个不错的游戏就是“脱袜子游戏”,一边努力脱掉别人的袜子,一边保护自己的袜子不被脱掉。
邀请你不喜欢的行为,目的是以游戏的方式来扭转困境。
比如邀请孩子们尖叫,不只可以帮他们把心里的嘈杂释放出来,还可以让我们不用再提醒他们小声一点儿。
几乎每一种我们不喜欢的行为都可以转变成游戏。
加入孩子的行为,让它变成大家一起做的趣事,问题竟然就不见了。
邀请孩子进行我们不能忍受的行为,往往能奇迹般地改变孩子的行为问题。
加入孩子或者邀请你不喜欢的游戏,其效果有时是改变了游戏,有时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感受。
不管是哪种效果,只要我们不再讨厌孩子的行为就足够了。
因为,讨厌孩子热衷的游戏,不但会伤及孩子的价值感,也会让我们自己深感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