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智慧,咱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叫做聪明。
我曾听过这么一句话,说一个人可能很聪明,但是他未必很智慧。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会追求聪明,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发现原来智慧比聪明,更重要,更深刻。
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呢?
智慧和聪明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
话说,那是1944年晚春,盟军正在为诺曼底登陆做最后的准备。
盟军中英军的指挥官蒙哥马利将军,正在向率领进攻的军官们做最后的任务简报。
他的简报目标清晰,部署详尽,无懈可击。
而盟军的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他只是在房间里踱着步,与房间里每一位即将率领进攻的将士们深深地握手,表达他最后的敬意。
他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无法生还。
蒙哥马利将军可能发表了一场无比聪明的演讲,但艾森豪威尔才是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
他虽然一言未发,却对临行前军官的心理洞察得更为深刻,也知道什么举动最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这就是聪明和智慧最大的区别。
聪明是高效地把事情完成,而智慧是精准地体察人性。
聪明是获取可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严密的思考,而后获得合理的结论。
而智慧则是理解他人的感受与动机,顺应人性做事,最终找到最恰当的解决之道。
想要做成大事,就不能止步于做一个聪明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智者。
怎样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作者有两位,都是美国心理学方面的重量级专家。
一位叫做托马斯·吉洛维奇,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经与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长期合作;
另一位叫做李·罗斯,是美国丹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正是一门能让人变得智慧的学科,因为它研究的主题,正是人性。
但是,咱们都知道,心理学的理论浩如烟海,难以穷尽。
所以,这两位学者致力于研究的是,哪些关键的心理因素,对人类行为产生了最普遍的影响。
他们钻研了众多的科学实验,自己也做了很多的研究,披沙沥金,最终总结出了五个人类基本的心理状态,把它们称之为智慧的五个支柱。
这五个支柱,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处理人际冲突,看清社会事件,从而活得更加的通透。
如果你接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这几种心理状态,你应该都听说过,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如此的关键。
两位心理学专家用他们的权威做背书,给我们划了一个重点。
也用这一本书,凝练了心理学领域的精华内容。
分享这四个智慧的支柱。
我将它们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第二类是关于,我们如何产生行动。
智慧的第一个支柱说的是,“客观是一种幻觉”。
第二个支柱说的是,“人类会主动创造意义”。
这两个支柱都在强调,人类是无比主观性的生物。
而且,这种主观性是有双面作用的。
一方面,它会引发分歧,这提醒我们要去伪存真,避免陷入主观臆断之中;
另外一方面,它赋予我们建构意义的能力。
我们要利用这种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智慧的第三个支柱说的是,“情境影响行为”。
第四个支柱说的是,“行为决定认知”。
这两个支柱都在提醒我们,人类的行为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的。
它极容易受情境的影响,而它对我们大脑认知的影响,也超乎想象。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智慧的支柱,理解成四个思维模型。
我们不常说,人要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处理问题才游刃有余吗?
把这四个思维模型收纳到工具箱里,以后遇到问题,尤其是跟人有关的问题,记得把这几个模型拿出来用一用。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