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今天老师们的分享,我重新梳理了三上《压缩空气》的教学反思
(一)备课
今天感悟最深的是茶小刘老师《空气有质量吗》的分享,刘老师备课时对教材、学情的分析让我再次对如何备课有了清晰的认识。
再来看自己本次《压缩空气》的教学设计,虽然我也对教材、教参进行了认真的研读,但由于太专注于教材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大的弊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材上提到让学生把注射器空气的变化的预测画下来,我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设计的。
在磨课时,总感觉不流畅,于是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修改预测记录的方法、调整实验的操作等方面。直到比赛当天上完课后,我意识到让学生在预测时记录注射器空气的变化真的真的太难了!!!这就是无论怎么调整总是不顺畅的原因!
这跟今天朱羽老师提到的观点相相契合:
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序和结构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磨课时进行调整才不会跑偏和做无用功。
下一次再上《压缩空气》这一课时,我就可以在这次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迭代。
(二)来自听课老师的反馈
1.教学设计的结构、顺序
(1)对于微观粒子的预测,针对三年级学生是否过于难以理解。
我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虽然教材提到了预测并画下来,但经过本次赛课后,我认为可以去掉把预测画下来这一环节。
(2)增加课堂环节之间的连续性。
下来还可以固化一些串联环节的词句。
(3)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帮助孩子更快进入课堂 引入有点生硬,通过回顾旧知引出水和空气还有什么不同点,然后给出课题—压缩空气。
引入需要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兴趣。
是否可以改成:
师:(出示注射器)你见过它吗,在哪里见过?生:打针时
师:(做打针往下压的动作)把管口堵住,注射器里面有什么?生:空气
师:活塞还能往下压吗?
2.课堂氛围显得过于沉闷。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还要更儿童化、更生动。
调整语音、语调、语速。
3.板书和多媒体使用
(1)如果能在板书上对比反应出水分子不易被压缩是分子间距小,空气分子易压缩是因为分子间距大,板书会更直观!
(2)第二节课《压缩空气》易老师的板书逻辑是本课最核心的科学概念配以实验分解步骤图片加以解释。按照今天实际呈现出的效果,核心概念不够突出,黑底白字挤在一起,跟课题挨得近,就像是随意发现的两条规律一样,没有郑重的感觉。主要问题是针筒板贴太大了,学生通过实验已经非常清楚水和空气的变化情况,板贴小一点学生也知道什么意思。这样就可以把水的三个针筒放上面,空气三个针筒放下面,一个黑板搞定,对比效果更好。而另一边则是两条概念单独书写,内容突出。
4.其他
(1)出示记录表需要慢一点说明清楚。
(2)学会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教师在整个课堂中的讲解稍显过多,学生探究活动时间不足。
(三)总结
基于以上的反馈,自己平时上课应注意:
1.对语音、语调、语速的调整。
2.注重对学生发言分享的有效评价。
3.追问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