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三岁多的某一天,她总在追问妈妈是否真的爱她。孩子妈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啊!天底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人呢!不管你怎么惹我生气,我也只是生气而已,再怎么生气也改变不了我对你的爱啊!”孩子听后,无限感慨地说:“妈妈爱我就像不爱我一样!”这句如此富有哲理的话竟然出自一个三岁多孩子之口,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由此让我想起一位哲人的话,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后来再仔细玩味孩子的这句话,心里感到很是酸楚与内疚。
是啊!有哪位孩子不在意父母对自己的爱呢?孩子之所以能说出这番话,折射的是父母家教方式方法的错误,反映的是父母对孩子在爱的表达上的失策与失职,以致孩子怀疑父母爱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果是,父母付出的爱,孩子没有感受到,甚至相反。一旦孩子出了心理问题,父母四处替孩子寻医,却始终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即,孩子心理出了问题,首先需要医治的是父母,因为这是父母在爱的传递路径上出了问题。
多少年来,“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等家教古训成了某些家长奉行的至上座右铭,并一代代传承和延续下来。有多少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来掩饰自己粗暴无理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并以此聊以自慰,甚至总是以此为借口,自以为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认为只要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好心好意的,而后就可以不顾是否能够达到自己好心有好报的目的,因而我行我素。多少时候,我们总是不顾孩子的真实感受,不顾是否能够收到如期的教育效果,见面就问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唯考试分数是尊,从不关心孩子是否高兴快乐,从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需要,并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最终,播撒的是爱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敌意和抗拒甚至仇恨。还有多少时候,我们总是重复着自己的错误,向孩子下达各种命令,并认为孩子只能服从,家长制的作风始终萦绕在孩子身边,家长只一味顾及自己的脸面和尊严,死不改悔。最终,因为爱的表达方式方法不对,导致好心没好报,事与愿违。即便残酷的事实和结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还不明其故,又从不去反思自己,而是变本加厉地进一步指责孩子狗咬吕洞宾。由此,代沟产生了,且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填平。这样,孩子与父母交心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愿意向父母说心里话,越来越沉默寡言,父母与孩子间心灵隔阂越来越深。因此,孩子自然有千万个理由怀疑父母对自己爱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千万个铁的事例可以证明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存在。
其实,家长们没有意识到,我们这是在以爱的名义给爱自掘坟墓,摧残孩子幼小的心灵,剥夺孩子的快乐,扼杀孩子的天性,隔离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灵交融和亲情倾诉。所以,孩子是否可以健康成长,很多成分取决于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及其健康心态。
以孩子的课外兴趣班为例,现在的孩子除了白天学习校内的课程之外,他们参加各种兴趣班数量越来越多,有增无减,课余时间全部被各种兴趣班挤占。他们的学习课程内容越来越繁重,难度逐级攀升。孩子们没了自由活动的时间,没了与别的孩子一起自由追逐玩耍的时间。特别是在某些大城市,仅一个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比成年上班族还忙碌。他们的课程表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排得满满当当。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文学艺术、美术舞蹈、跆拳道、太极拳、轮滑、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等,各种兴趣班应有尽有。家长们根本就没看到,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实质上是摧毁孩子真正兴趣的最狠毒杀手。究竟有多少兴趣班是出于孩子们自己兴趣的需要呢?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更多的兴趣班根本就不是孩子们自己的需要,而是家长们自己的需要,是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竞争能力缺乏信任和信心的需要,是家长们解除自己对孩子未来前途命运担心而产生的内心恐惧的需要,是家长们相互盲目攀比的需要,是家长们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全才、通才、甚至天才的不切实际的虚荣心的需要,家长们的需要给孩子们施加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最终让孩子不堪重负,筋疲力尽,身心疲惫。
为了孩子的真正幸福,家长们千万不要随意假借爱的名义在爱的面前肆意妄为,要用实际行动把孩子上述那句话改写为:“妈妈爱我就像我爱妈妈一样”。因为,真正的爱,需要学习孩子表达爱的方式:纯真、自然、尊重、包容、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