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收拾旧物,翻出了莫言的《蛙》,一五年大学毕业苗姐送我的,时隔八年,再次阅读,两种心境。
我读书快,走马观花,缺乏思考,好多书看完与人交流,看看书评,重新去读,才会略有感悟。我是典型的故事爱好者,文学与我无关,故事也有局限,外国名著、武侠科幻都不是我的菜,中国的乡土、市井、时代变迁更适合我,一个中国乡土、市井故事的阅读爱好者。
言归正传,说一说莫言和《蛙》,上一次读是一五年大学毕业,那几年唯一读过的一本书。
读二遍前,故事情节已经很模糊,记忆里初次读完感觉很心塞,很苦,当时好像过了很久才缓过劲来,自以为是地定义莫言写的作品就是很苦,以至于后面读《晚熟的人》也带着这种观点,所以就把“三婶”比做了“祥林嫂”,其实三婶至少报仇了,而祥林嫂永远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后来还劝解他人别读莫言,他的作品很虐心。
读莫言的第三本书是《生死疲劳》,魔幻现实、鬼魅艳丽、寻常离奇,第一次以看剧的感觉读完这本书,很过瘾。对莫言的改观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再次认识了这个老头(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位有趣的老头。
不知道是受《生死疲劳》的影响,还是受自身年龄、经历、阅历的影响,第二次读《蛙》,没有了之前的心塞和苦,王胆很苦?她还是把陈眉生下来了;陈鼻很悲?他还是拼死保护女儿;陈眉很苦?未曾谋面的孩子还是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姑姑很苦吗?她迎接过上万名新生儿的到来;书中的所有人看似都经历很多苦难,但他们何尝又不是在和苦难抗争?或是信仰,或是执念,没有人屈服。这是读二遍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在读二遍的过程中,甚至让人有兴奋感。其实我完全读不懂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对时代的控诉?对苦难者的怜悯?对黑恶人性的揭露?……确实读不懂,但两次带给我的感受确大相径庭,罢了,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便是最好。
好久没写读后感,写这篇读后感最大原因就是两次大不同的感受,感觉很有趣。我回忆不起来当时为什么读完感到“苦”,按理说,一五年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志气高昂,说的俗气点,那可是“迎风尿尿三丈高”的年龄,当时的心境不应该是苦闷。反而现在,经历社会四年的毒打,返校读书,考编,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发意气,现在读同一本书确给人很大的力量。实在是搞不明白,或许是以前没受过苦,所以读起来苦,现在责任压力大,经历了苦,读起来就有力量?弄不清楚,但确实很有意思。
乱七八糟不知道写的啥…………读过《蛙》,读过莫言的可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