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篇放在《论语》首章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一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的“终”指的父母去世,去世是人生命的终点,阴阳两隔,一世终结,再无相见之日。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丧礼,如果送终的事情上有所遗憾,是无可追悔的,所以要谨慎尽其哀悼之情。
“追远”的“远”指祭祀的礼节、礼仪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祭拜。比如自古中华丧葬习俗中,出殡日起三天圆坟,烧七(做七),一般烧单数,按丧事习俗,烧头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百天祭、周年祭、三周年祭、百年祭等等,这些都是祭拜的范畴。
活着的人相处,很容易因为功利夹杂,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深情厚意常常被掩抑不容易看到。比如在日常相处中,无论工作关系还是生活关系,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很热乎,究竟是发自真正的感情,还是因为有求于人不敢得罪,亦或是基于其他利益考虑呢?当事人是没有办法真正弄清楚的。而对不在世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功利夹杂的,人已经走了,再多的深情厚谊也不会有什么回报,所以在“追远”中更能体现出真实感情流露。
“民德归厚”的“厚”是有余的意思,就像冬天穿棉衣,一件已经很暖和了,外面再披件大衣就更暖和了,再披件大衣就是厚的意思。对逝去者能始终有个“诚”字在,真情流转,尽其哀悼之情,就是良知天性的自然彰显。
治世者能在慎终和追远这两件事情上足够重视和引导,是教化民众的具体体现,这样就能使公序良俗得以彰显,社会道德日趋笃厚。曾子说“慎终追远”的时候,是指面对去逝的人。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丧葬祭祀这些事情,要推而广之,事事皆要如此,即天下事都要做到“慎终追远”。
“终”指结果,“远”就是在时间轴上逆向反推到开始的因由,即事情的远因。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远因萌发而成的,即每棵大树都是由最初一枚小小的种子长成的。
普通人大多只看眼前,很多罪犯往往是在被执行的时候,才会放下侥幸,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但面对悔之晚矣的结局,痛哭流涕是改变不了任何现实的。
相对于平常人的水平,圣人从“因”开始就是极其慎重的,如果“因”不合天理,就不会让这个“因”萌发。格致诚正的心性功夫,就是从心念萌发处做功夫,心念不能合于天理,就要遏制它,在源头处就连根拔起,自然就不会有后面的恶果。
如果每个人都重视一件事的因,而不是重视这件事的果,那么社会自然就会厚道和谐。现在社会乱七八糟的事情比较多,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只看眼前利益,不顾忌后果,心存侥幸,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这么干的结果不仅会害了别人,最终也会害了自己。
“慎终追远”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大家清楚这个道理,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日渐醇厚。
一件事到收尾的时候,能不能把句号画圆满,是需要反问自己的;回溯源头,是否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治世者多是赏赐眼前有功的人,如果追念久远的人和事,何尝不是自己德厚的体现呢?对治下之民何尝不是教化呢?
儒家不讲彼岸,孔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儒家极重葬祭之礼。葬祭之礼是孝道的最后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角度无实利可得,在生者角度无好处可期,这是超越功利计较之外的事情,是生死之间一种纯真之情的表现,是人性光明一面的彰显。
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正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之心。于死者尚所不忍,对活人可想而知。能慎终追远,就是从人心情深之处立教,仁心与仁道正是源于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