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时常会和老师说,孩子学习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在家里批评也批评了,该打也打了,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现在的孩子比之前的孩子娇气了好多,很难接受批评。以前的孩子打骂是家常便饭反而很少出现心理问题。
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质普遍匮乏,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低层级——生理需求:吃饱穿暖。现在的孩子丰衣足食,所以他们的需求重点就会从物质上升到“心理需求”。他们更希望获得认同、尊重,得到“心灵”的支持和满满“情绪价值”。
现在的孩子每天都被“成绩”的圈套牢牢捆绑,在学习的路上摸爬滚打,自由和自主的时间少得可怜。学习成绩差强人意的同学慢慢对成绩产生了麻木感,面对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或者逆反对抗。
我们发现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鼓励表扬似乎比批评教育更能产生效果。但我们也应该明白“表扬型”夸奖对孩子是有害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历时十年之久的关于“鼓励和表扬对孩子影响”的研究。研究人员随机把孩子们分成两组,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 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孩子们都能很出色的完成。其中一组得到的是一句夸奖智力的表扬性话语:你很聪明,在拼图方面很有天赋。另外一组得到的是关于努力的鼓励性话语:你表现的很出色,你刚才一定很努力。在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而当我们鼓励孩子的时候,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时,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