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心灵,普遍具有思想全息性,视野全角性,对话才能仁者见智,智者见仁。理论是灰色的,教育实践是第一位的,教育实践之树常青。核心是内部直接起作用的部分。
苏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学循环论。智力生活居于中心地位。通过为他打开精神发展领域,在活动中体验创造者的自尊感,让学生爱上脑力劳动。因为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感到知识是使人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才是知识最大的魅力。当他体验到驾驭真理和规律的力量时,人格就在智力活动中体现了出来。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人在克服困难中成功,进而获得自尊、自信、和心流体验,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没有困难的学习和劳动,将不能导致真正的幸福感和尊严感。意志力、责任感是克服困难的副产品。幸福感和尊严感是成就的副产品。把进化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领悟人生意义的真谛。
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多元的,所以学校教育要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教育并不是你和身体在场,而是你的灵魂在场。不是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知识融入灵魂。
凌驾于个体需要之上,强迫之下的不会存在真正的责任感。所以教育必须遵守规律与原则:1.要开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2.必须让学生自己穿越重要的精神领域。3.采取成长性评价,肯定其人格,不可粗暴打分和评价。
苏提供了促进良性教育循环的基本方法和理论。1.智力背景,2.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至少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学生的现有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第二套大纲是为了掌握第一套大纲而准备的智力背景,服务于第一套大纲),3.读写自动化(阅读时们思考,思考时能阅读,处于学生注意力核心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所欲传达的形象及各种关系,学生的大脑能顺利实现翻译)。4.智力挑战(交集点,即结合点关键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5.家校合作,6.教师发展,7.学校文化。
生命的整体性、差异性、发展性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作为教师的教学修养最主要的是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给其必要的关心,为他分担伤心、委屈和痛苦。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是完美的教师。教师有人道精神的同情心是建立在智力、道德、美学和情感诸方面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的。不要让分数成为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教师的任务是:善于保持整个班级的紧张感,并赋予它积极的性质,使其明确奋力以求的目标。教师要学会个别对待,就是在统一性的前提下保持多样性。教学要备学生,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心态。要讲透彻。
学生最重要的技能依次排序:1.会观察世界,2.会思考,学会类比、比较、对比、提出疑惑,3.会表达自己思想,4.流畅阅读,5.流利的书写,6.阅读中的独立与关联,7.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书籍,7.逻辑分析,8.简要记录,9.写作。学生表达的混乱说明思想的无序,会影响他的全部智力生活。词汇是思维的工具,教会学生阅读至关重要。不会快速而用心阅读的人,不可能学好知识,不随意识记(用浪漫的方式来记忆)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他把脑力劳动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理解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精力长期用在让他们深入思考上,这就是在不随意记忆。
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有大量的材料,走进大自然,积累更多的浪漫,为随后的精确做好铺垫。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少年智力最有力的一种刺激因素。高度注意力总是触发了原有和经验,原有的经验进入重新整理的过程。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新知识,上好思维课,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