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37—42章,六章的学习,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两个字:爱与智慧。韩愈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个时代都会赋予老师不同的责任。作为现在的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为学生解疑答惑,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学生,用爱与智慧影响他们。
《巧用禁果》中的故事一下子触动了我心里的那根弦,在为老师点赞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我的班级,我为什么就没有这些智慧呢?每次进到叽叽喳喳的教室,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愤怒,接着就会有指责和批评?下次能不能尝试这位老师的做法……一系列的想法在我脑海里萦绕。同时,禁果效应还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比如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考的火花。
当然,在这几章中还有很多智慧:
《配套效应》再次提醒了我:孩子的模样是你眼中看到的,嘴里说出的。如果我们一次次地贬低孩子,盯住他们的缺点不停地提醒他们。那么,他们的缺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的自信心也在一点点地被消磨。反之,如果一次又一次把“优秀”的标签贴到孩子身上,总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来鼓励他们。孩子即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会取得进步。也许,两种做法的初心都是相同的——为了让孩子更优秀,但是结果却是截然不同。“你这孩子真是不可救药了”、“我这辈子没见过你这么没脑子的学生”、“人蠢没药医,你就等着留级吧”这类的语言是不是很耳熟,甚至这些话也曾从自己的口中说出过。当把它们整理成文字时,才发觉它们如同一根硬刺,扎在身上真痛。当然,我们鼓励孩子时的状态和语气决定着它能不能起到作用。首先,只有全身心接纳了孩子,即使他目前情况很糟糕,那些鼓励的话语才会发自内心。接纳是改变的开始!
《送给“问题”学生一件好“睡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学生”为什么能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仅仅通过一次交流回去后就立刻改变?可是,现实中好像不是这样,我们总要走上一段崎岖不平的路之后才能见到光明。特别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明明嘴上许诺很好,回去后难免还会“旧病复发”,有的甚至出了办公室门口就立刻“还原”。为什么现实总是无情地打击着我们,问题到底在哪里?细细想来,有几点需要先弄清:自己是不是真心想帮助孩子成长?能不能拿出真爱去温暖孩子?付出的爱是否还在盼望着回报?如果这几点是肯定的,那么,面对孩子,我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允许孩子再次犯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能盼望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问题,改变需要时间。我们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优质“睡袍”时,需要注意什么呢?把握时机很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当学生对我们提供的“睡袍”产生不愉快或不信任的紧张体验时,要及时体察并予以淡化、化解。
《扇贝效应》告诉了我们鼓励的智慧。适时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但,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随着“强化物”多次使用,它会慢慢失去作用。所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法:变化的间隔强化;合理的奖励奖励的多样性。以上这些智慧是我苦苦追寻的,巴望着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位智慧的老师。不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获得这些智慧,我觉得爱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唯有爱能开启智慧之门。
在《强迫性行为》中作者分析了强迫性行为的原因和表现,我思考更多的是,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焦虑的内心?如果心中充满爱,有阳光照耀,这些行为会不会淡化?这里的爱首先是爱自己,爱自己就要接纳自己的一切,哪怕自己的这些强迫行为亦是如此。允许自己这样的行为,面对痛苦,主动品尝痛苦。经由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带着爱前行,才能看到光明;智慧是前进的明灯,在智慧的指引下方能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