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两本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很惭愧,王老师书中的反面例子几乎都指向了我的日常。遇到问题,不问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办法也很单一,就是那些批评、表扬、惩罚、关注等等,有效了很好,无效就只有抱怨了。
王晓春老师认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的得到解决。(教育智慧从哪里来》39页)
这个流程和医生看病有着惊人的相似。所谓的名医经验丰富,就是提出的归因假设比较准确,或者就是能够迅速根据反馈,调整药方。而庸医也许就是不善于归因假设,不善于调整药方了。
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他的家庭情况、童年经历、性格特征、低年级时的表现等,根据这些材料初步诊断。先试一试,看看效果,再调整方法,试一试,再看效果,接着继续调整……
上学期,班里的小萱挺懂事,学习上积极向上,对自己的工作也尽职尽责,虽然成绩不是数一数二,但她的态度令人称赞。可是,这个学期小萱就像换了一个人,上课时再也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过问题,背书落在后面,写的作业马马虎虎。我曾经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她交往的朋友全是那些不学习的。于是,我开始关注她,上课尽可能地多提问,课后和她谈心,还把她的表现告诉了家长。可是,结果收效甚微,她依然是不紧不慢地重复着那些不可爱。我急了,几次叫她谈心,可她总是一言不发,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子。之后,依然是我行我素。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对她的教育始终无效。
暑假里,我发现小萱妈妈在朋友圈里发了好多信息,大致意思是某人对她不好,她付出再多,某人也看不到,当两个人互相伤害时不如分开。他们家本来就是重组家庭,又遇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妈妈很痛苦。这时,我恍然大悟了,孩子因家庭的变故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和痛苦,她无处诉说,我却全然不知,和她多次谈心的内容无非就是说教,无用是必然的。
原来自己的很多忙忙碌碌都是无用的,就像你生了病,医生既不“望闻问切”,也不开药方,而是不停地向你强调健康的重要性一样可笑。这样的医生为我们所不齿,这样的老师却比比皆是。
做一个医生一样的老师吧!像医生看病一样去教育学生,你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如果无从下手,就从王晓春老师的书读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