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苏教版的第一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而我又正在备课,所以打开书就直奔两位数乘两位数去了。教材上的第一节是两位数乘整十数,如果让我来上本节课,我可能就会像作者说的那样:出示问题情境之后,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然后把书上的四种方法讲给同学们听,第一种12*9+12,第二种12*5+12*5,第三种10*10+10*2,第四种12*1=12,12*10=120,最后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个位,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一个零,并进行练习强化。我这样的教法,可能学生下次碰到12*100就又不会计算了,甚至在后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一上课就直接教学生如何列竖式。
直到上学期办公室的孙校长问我:你拿到12*10会怎么计算?我回答:12*1=12,然后再加一个0。孙校长接着问:那书上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几种算法呢?就把我问懵了,就是啊!既然最后一种是最简单的,为什么还要介绍其他几种算法呢?学生也不好理解啊!
是否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还要介绍那几种看似多余的算法?用意何在?今天读《玩游戏,学数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作者指出:认知活动起始于认知冲突,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认知冲突,但必须是有效的认知冲突,要立足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学会利用儿童脑海中的已有经验。
书中多次提到“数字树”,制作数字树主要是沟通数字与数字之间,数字与运算之间,运算与运算之间的关系,如何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得到更多的算式。儿童头脑中的已有经验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从作者16*4的设计中就可以窥探出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到哪一步了,让学生自己探索16*4的多种算法,正是“授之以渔”,真正地自我探索。
我本身不是学数学专业出身,有些算理自己搞起来都有些困难,更别提给学生讲算理了。突然有些想法:明年准备教一年级,把王老师的书从一年级开始读,真正地边读边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