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孔子说:“樊迟这个人真是个小人啊!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必要自己知道怎么种庄稼呢?”
樊迟很有可能坚持的是农家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农家认为,任何事都不如种地重要。因为所有人都需要吃饭,让粮食足够多,才是最重要的。
樊迟做了一个地方官,他跑来请学稼(种五谷的活动叫做稼),就是怎么能够把庄稼种得更好。
孔子说:“你问错人了,我不如农民。”樊迟一听,孔子不愿意谈这个话题,但他没有走,接着问:“那你会种菜吗?”孔子说:“我不如菜农。”
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须是樊迟的名,孔子说他是个小人。在《论语》中经常听到“小人”这个词,地位低的人会被叫做小人;品德不好的人,也会被叫作小人。
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估计不是骂樊迟道德不行,因为他在道德层面上还是不错的,应该是批评樊迟的目标怎么定的这么小,没什么大格局。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儒家讲究的是礼乐和教育,樊迟作为管理者不应去种地,而应该先学礼,便会受到老百姓的尊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如果领导者讲究义,有道德操守,老百姓就愿意听话,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如果你守信用、讲信用的话,老百姓不敢不用情,就会变得诚实可靠。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农业社会,每个君王都需要足够多的人口,因为人口多的国家就有势力。君王希望四方的百姓能够归附,而想要百姓归附,就需要把几件事做好:好礼、好义、好信。做好了,老百姓自然会拖家带口的到你的辖区内生活。
作为一个领导、地方官,为什么非要亲自种地呢?孔子是领导者思维,所提倡的是领导者应该做的事,即营造氛围,一旦氛围营造出来了,比他亲自做事的效果要好得多。
孔子希望樊迟能够做好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