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即好。
好在中文有两层意思,一是表yes,与他人达成合意,二是表good,表示赞可对象的优越性质。中国人常常有这种表达——这真是个好东西。但好这个概念并不好,并没有什么好,换做英文来讲,并没有什么good,只有better。单独使用好的时候,意味着有一些人生偏见已经悄然融入了思考;单独谈论好时,一定是有什么暗设的标准被设立了,尽管人们未必能在交谈时意识到这个标准,或者这个标准本身也未必是一个具备了实体的东西。
人们不常意识到这个问题,实在是因为对“好”这个东西的感觉实在是太过普遍。它编码在人类基因的最底层,我们天然就会比较。从比较中诞生了许多东西。更近一步说,“好”是一种比较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谁比谁更好,而且要精确到好多少的程度。
良知就是对好的感觉的比较中,更好的那一个,一旦选取了一个标准,那么好与坏就会变成显然的东西。生活不是长篇累论的公式计算,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体验片段。我们不需要复杂的式子来算出a比b好。好不好,亲身体验一下就知道,须知没有人是傻瓜。体验就是为格物,格物而致良知。良知不是知识,而是关于“好”的体验。谁比谁长,谁比谁重,都是直接的体验。有些体验需要借助特殊的测量仪器,但测量只要发生,体验便立刻发生。所以我们可以说,体验就是测量,至少是关于测量的感觉。有时我们用身体的器官来测量,有时候我们则使用一些更精准的仪器。
比较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从测量与比较中诞生了数字。前者提供了客观实在,后者提供了主观实在。如果不先设取一个标准单位,就无法用数来描述。而如果想精准地理解数的来源,就必须停止说一米一斤,而要说一单位长度和一单位重量。一非常重要,它是万物万事的尺度。但一的重要性又不太能直观体现在现实中,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当做一,因此似乎又没有什么特殊的。以一为标准,再复制一个我,就成了二,又复制一个我,就成了三。三而生三,以至于无穷。无穷描述的是一个过程,但不是什么具体数字…它意味着这个过程可以无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视能量的损耗不停地进行。这就是意识空间富有魅力的原因,现实中有桎梏的地方,想象力是无穷的。
心即理,就是这个意思。标准在心中,心于是成了万物万事的衡量尺度,这种衡量尺度理论上可以无穷精细,正如数字可以无限微毫;亦可以无穷扩大,正如数字可以量天丈海。这种衡量正是理性所存在的地方。
致良知,就是要不停地进步。至少,要具备向前进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