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古代行政司法一体,县官就是法官。你做法官,诉讼的两方各执词,你要怎么知道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呢?这就需要专业的经验和技术。孔子说,在这些经验和技术方面,我也跟别人差不多,也不比别人强,我希望做到的,是让天下无讼。就是没有诉讼,老百姓都不打官司了。
这句话是《论语》里的,曾子引用这句话,解释说: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圣人能使那没有实情的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词,是因为圣人的圣德在上,大能畏服民之心志,使之化诈伪而诚实,自然就没有颠倒曲直,以虚辞相争的,所以这诉讼还没等判决,它自己就没了。这就是知本。
阳明先生对此的解释与曾子的解释有所不同,我们先看一段阳明先生的审案案例:
乡里有父子二人打官司,请王阳明裁断。先生的侍从意欲阻止,阳明先生却让他们进来说说。话还没说完,父子二人就抱头痛哭而去。
弟子柴鸣治看见了,问: “老师您跟他们说了什么呀?怎么这么快就让他们感化悔悟了?
王阳明说: “我说舜是世间大不孝之子,瞽瞍(瞎眼的老头,舜的父亲,这里是一种贬称)是世间大慈之父。
柴鸣治惊了,老师怎么说反话?舜的父亲瞽瞍,和舜的后妈、后妈的儿子象串通一气,几次要杀死舜,舜都机智地躲掉了,并且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爱护弟弟。老师怎么反而说舜是大不孝,瞽瞍是大慈呢?
王阳明说: “舜总是觉得自己是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是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记得这孩子是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以前多可爱,现在怎么总是惹我不高兴?他不知道是自己的心已经被后妻改变了。这就是越自以为慈爱,越不能慈爱。而舜呢,自认为是大不孝之人。他心里想,小时候父亲多爱我啊,现在居然发展到要杀我,那一定是我大不孝,惹恼了父亲。我的弟弟也想杀我,我这个哥哥是怎么当的呢?怎么没教好弟弟呢?这又是一大不孝了。继母也想杀我,那也是因为我没能孝敬她,讨得她的欢心。总之一切都是自己的不孝。舜越觉得自己不孝,越是努力去孝,最终感化了一家人。
“等到簪腹高兴的时候,他不过是恢复了自己慈爱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古往今来第一大孝子,瞽瞍也成了慈爱的父亲。
我们看王阳明这个“必也使无讼乎”的真实案例,是不是比曾子解读得更深刻,更生动,更知本?曾子说的那个还不是本,也没有知行合一,只是凭自己的理解想象去解读,而实际情况不一定是那样。因为小人的特点,就是无所顾忌,不知敬畏,说他看见圣人就不敢撒谎了,那可不一定。所以要知本,这本不是畏,不是畏服大人,而是致良知,触动他自己的良知、自己的本。阳明先生坚信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教育个体的时候, “致良知”是指每个人发现这个良知;面对社会群体的时候,“致良知”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良知致人。用良知去关照你所有的百姓、子民。这又是另外一种“致良知”。
在这个本之上,还有一个天下之大本,就是教化全天下,人人都相亲相爱,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讼。
阳明先生初到庐陵县当县令的时候,第一天上班,结果“蓦(mò)有乡民千数涌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辩其言,大意欲求宽贷”(王阳明《庐陵县公移》)
阳明先生很镇定,看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半天,大概就弄清楚了,就先安抚民情绪,开口变态,既然朝廷拍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
事后阳明先生了解情况之后,知道葛布税确实是个不合理的税, 于是对乡民立刻表态,免去今年的葛布税。在那个时候县令是无权免去国家税收的。国家的税收还不止税收部门收,还有一个税监(当时是王太监)。那么为什么阳明先生敢于免除葛布税?葛布税的本质是一个另加的税种,本质上就在于太监的利益。
免除之后,阳明先生就给吉安府写信,当然税监肯定能看到的。
阳明先生在信里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尤其是葛布税的来龙去脉讲了一下,表示情况我全都搞清楚了,这就把那个王太监的底儿给抖开了。
接着就讲,庐陵县三年前一年加起来的税收不过是三千四百九十八两,现在却已达上万两,增加了好几倍,老百姓的日子简直没法过。而且,因为加了这种莫名其妙的税,“百姓愈加惊惶,恐自此永为定额”。因为葛布税是莫名其妙加上去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取消,不知道是临时性税种还是永远的税种。百姓们心中惶惑,便会“遗累无穷”。产生的恶果是什么呢? “民产已穷,征求未息,况有旱灾相仍,疾疫大作,比巷连村,多至阖门而死,骨肉奔散,不相顾疗。幸而生者,又为征求所近(迫)弱者逃窜流离,强者群聚为盗,攻劫乡村,日无虚夕。”庐陵此时正逢旱灾,还有流行的疫病,老百姓收成本来就不好,再如此压榨民力,老百姓流离失所不算,还会酿成大祸。
其实就是告诉王太监,你天天在吉安府花天酒地,这些事情你知道吗?知道现在庐陵已经被压榨成什么样子,知道老白姓已经悲惨到什么地步?阳明先生形容的这个现象,就是到了老白姓要造反的边缘了。他要跟王太监说,1、你这个税不合理。2、你造成的这个不合理现实,后果很严重。你是税监,你是镇守中官,如果因为这个税,官逼民反,到最后全是你的责任。
阳明先生这封信写得绵里藏针。接下来说: “垂怜小民之穷苦,俯念时势之难为,特赐宽容,悉与翻免。说了一番硬的话,再来一番软的。阳明先生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对吧?你也有爹有妈吧,对不对?百姓也是我们的父母,你把老百姓逼到这个份儿上,于心何忍啊!做领导的,首先你得仁慈,你得有仁慈之心。儒家首提仁,仁者爱人。佛家也讲慈悲为怀。这就是感化。
最后,阳明先生说: “若有迟违等罪,止坐本职一人,即行罢归田里,以为不职之戒,中心所甘。”这话说得十分硬气,有什么事、有什么责任我担着,这个税是我免的,你要有意见,你要有想法,冲我来。
这封信里实际有四个内涵:
1、把王太监的勾当兜了个底儿掉,你这个不合理的税收,中饱私囊,其实我都清楚。
2、后果很严重,你把老百姓逼到了官逼民反的边缘上。
3、人心都是肉长的,是吧?劝勉一下王太监,你也应该做一点善事。
4、很硬气,有什么事冲我来。
王太监看到这封信后,立刻火了。那可是个宦官乱政的时代。这是什么人啊?新来一庐陵县令,居然这么牛。一打听,王阳明。这个人不得了,当年刘瑾想弄他,派人杀没杀死;流放贵州龙场,想让他死于瘴疠之地,居然活蹦乱跳又回来了,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连思州知州、水西宣慰使都很怕他,都弄不过他,是一个难惹的主。
王太监后来一想,万一小阴沟里翻船,不值当。然后就给吉安知府说,免就免了吧。从此,这个葛布税就免掉了。
阳明先生上班第一天,千人进衙门,让免税,后面还有聚讼成风、讼棍成群的恶习,则通过“一限、二拖、三改变”,一事一公文;我有病在身,重要的先处理,有些不是特别重要的先放一放;复建申明亭和劝善厅。使其变得风清气正,好多讼棍,好多打官司成习性的乡民,都感到后悔,后悔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麻烦县令大人。给百姓讲学;任职7个月,写了16个告示,亲自实行教化的任务阳明先生;在干旱时设坛为百姓求雨;修建辟火巷;十家牌坊制以维护当地治安,改革驿站,使当地文化、旅游、交通面貌一新。
为什么阳明先生使庐陵县无讼?阳明先生每一件事都很难做,每一件事都实实在在关乎百姓的切实利益。这个便是阳明先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致良知,良知致人,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