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4》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4》

今天是己亥年丁卯月辛亥日,二月初九,2019年3月15日星期五。

上一节讲到,朱子为了将物质和自然界引入论述范畴,援引文本中"尽物之性"为例,又于《或问》中引入格物致知理论置于存养省察功夫之上。对此,船山论证其谬,眼光见识及论证之详,启我后辈之处良多。

这一节,船山从"尽人之性"角度,进一步阐述《中庸》开篇三句"专言人而不及物"的观点。

船山说,就算是"尽人之性",其与物质和自然界的关联性,也极其有限。仅仅限于"吾所接之人、所用之物",意思是说,我们跟他人、物质和自然界的接触是有边界的,并不是无限的。对此,现代人或许有人会反对说:"宇宙无限,我们已可探索",对此,我要说,理论上固然如此,虽然空间上无所不联,但是,单就时间要素一项,就足以形成一道确然的界线。

言归正传。船山说,"尽人之性"有其边界,所以,我们所尽的人性也有边界,即"备道而成教,为之知明处当,而赞天地之化育",我们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行动,传授方法,妥善处置,积极建构天地的和谐发展。其他的一切,那些不在我们视野范围内的一切,就不需要我们人类去插一手了,比如深海巨鱼、远山玄豹、高海拔的植物等。

对待自然的态度如此,对待做人的态度同样如此,儒家主张"礼衰则去,位卑则言不及高",如果仪式礼节衰败了就辞官离国,所谓乱国不入,乱邦不居,那些秩序步入混乱之国,即将发生政变动乱或陷入战争,就不要呆了。如果位置和职责没有达到相应高度,就不要发表高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心里有正事,言行有实务!

如何务实呢?首先要找到着力点!学习、修行、生活、工作都要保有重心意识,聚焦于重心,全力以赴。对于那些不相关的知识,勿求以多为美。

这样一来,"理一分殊,自行于仁至义尽之中",虽然理论上不分彼此,但行动上必须有别,何必撤去边界,把人类和自然界混为一体呢?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