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证明式修辞式推论
1.证明式修辞式推论的部目之一是对立面部目。
(注释:从第1—21部目是证明式修辞式推论的21个部目。每个部目前面的“号码”,是译者加上的。本卷以下各章的类似的“号码”也是译者加上的。)
(1)对立面没有对立的性质,就否定原命题;
(2)对立面有对立的性质,就肯定原命题,例如节制是有益的,因为放荡是有害的。
(注释:假定“节制是有益的”;如果“有益”的对立面“有害”是“节制”的对立面“放荡”的后果,就可以肯定原命题“节制是有益的”;如果不是,就可以否定原命题。)
又例如:《墨塞尼阿科斯辞》中所说的:“如果战争是目前的灾难的根源,就得用和平来挽救。”(《墨塞尼阿科斯辞》的残句)
又例如:如果我们不应当对出于无意而伤害了我们的人发怒的话,也就不该对迫于不得已而对我们行善的人表示感恩。(悲剧诗人阿伽同或忒俄得克忒斯(Theodektes)的残诗)
又例如:如果人们相信谎言,你可以认为反面是事实:人们往往不相信真话。(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梯厄斯忒斯》(Thyestes)的残诗)
2.另一个是变格部目。
变格的词可以表示某种性质,也可以不表示某种性质,
例如,正当的事不一定完全是好事,否则凡是“正当地”发生的事都是好事,然而“正当地”被处死却不是可取的。
(注释: “正当地”就是这段里提起的“变格的词”,是由形容词(亚理斯多德称为“名词”)“正当的”变来的副词。参看第1卷第7章第5段中的“勇敢地”一词和第9章第3段中的“但是正当地受难则不是高尚的”一语。)
3.另一个是相互关系部目。
(1)如果下命令是一件正当的事,那么执行命令也是一件正当的事,
例如包税人狄俄墨冬谈论税款的话:“如果你们出卖征税权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那么我们收买征税权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注释:古雅典的征税权出租与商人,商人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利润。狄俄墨冬(Diomedon)是个包收税款的商人。)
(2)如果“正当地”一词可以用在受害者身上,那么这个词也可以用在害人者身上;如果这个词可以用在害人者身上,那么这个词也可以用在受害者身上。
但是这个论证可能导致谬误的结论,因为即使一个人应当正当地受害,但是不一定应当在你手里受害。
所以应当分别考虑受害者是否应当受害,害人者是否应当害他,然后这样或那样论证。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是有不同看法的,
-在忒俄得克忒斯的《阿尔克迈昂》里情形就是如此:
竟没有一个凡人憎恨你的母亲吗?阿尔克迈昂回答说:事情应当分开来看。阿尔斐西玻亚问他怎么分开来看,他回答说:他们判了她死罪,可不是由我来杀她。
(注释:忒俄得克忒斯(公元前375? —前334?年)是亚理斯多德的弟子,写过50出悲剧和一部修辞术课本,均已失传。阿尔克迈昂(Alkmaion)的母亲厄里费勒(Eriphyle)曾经由于受贿而怂恿她丈夫安菲阿剌俄斯去攻打忒拜。安菲阿剌俄斯预知他会送命,因此命令阿尔克迈昂杀厄里费勒。)
-又例如:
审判狄摩西尼和杀害尼卡诺耳的凶手们的事件:既然判决他们杀他杀得正当,人们就认为他们杀他杀得正当。
(注释:狄摩西尼(公元前384? —前322年)是雅典著名演说家,他反对马其顿,失败后服毒自尽。亚理斯多德可能因为和马其顿有密切关系,不便提起狄摩西尼和他的演说。《修辞学》中大概只有这一处和本卷第24章第8段提起这位演说家。“尼卡诺耳”(Nikanor)疑是“尼科得摩斯”(Nikodemos)之误,因为狄摩西尼和谋杀尼科得摩斯的案子有牵连。)
在那个死在忒拜的人的案子中,被告请求判断死者是不是该死,似乎杀死一个该死的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
(注释:指西库翁(Sikyon)的独裁君主欧佛戎(Euphron)。公元前364年左右,寡头派得势,欧佛戎出外流亡,后来借雅典的力量回国复辟。他又到忒拜求援,被追踪的敌人刺杀。)
4.另一个是更多、更少部目。
(1)如果某种性质在更多见的地方都没有,那么,很明显,在更少见的地方也就不会有了。
例如,“连神都不是无所不知,更不用说人了。”
(2)如果更少见的事情是事实,那么更多见的事情也就是事实了。
例如,打父亲的人也打邻人,
(注释:打父亲的事情更少见,打邻人的事情更多见。如果某人打了他的父亲,他一定也打了他的邻人。因为更少见的事情他都做了,那么更多见的事情他一定也做了。)
(3)甚至在没有更多、更少的问题的地方,这个论据还是可以使用,
例如,你的父亲丧失了孩子们,值得怜悯;俄纽斯丧失了闻名的儿子,就不可怜吗?
(注释:欧里庇得斯或安提丰的悲剧《墨勒阿格洛斯》的残诗。俄纽斯(Oineus)是普琉戎(Pleuron)和卡吕冬两城的国王,为墨勒阿格洛斯的父亲。据说这两行诗是俄纽斯对他的妻子阿尔泰亚(Althaia)说的。阿尔泰亚的兄弟们是被他们的外甥墨勒阿格洛斯杀死的,墨勒阿格洛斯是被他母亲阿尔泰亚害死的。)
又例如:
-如果忒修斯没有过错,那么阿勒克珊德洛斯也没有过错。
(注释:忒修斯曾经抢走海伦,海伦的兄弟卡斯托耳(Kastor)和波吕丢刻斯(Polydeukes)因此攻打阿提卡,把海伦夺回。阿勒克珊德洛斯是帕里斯的别名,帕里斯后来又把海伦拐走了。)
-如果廷达瑞俄斯的儿子们没有过错,那么阿勒克珊德洛斯也没有过错。
(注释:“廷达瑞俄斯(Tyndareos)的儿子们”指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他们的母亲是勒达〔Leda〕)。他们在夺回海伦的时候,抢走了忒修斯的母亲埃特拉(Aithra)。)
-如果赫克托耳杀死帕特洛克罗斯没有过错,那么阿勒克珊德洛斯杀死阿喀琉斯也就没有过错。
(注释:阿勒克珊德洛斯一箭射中阿喀琉斯唯一可以受伤的踝部,把他杀死了。)
又例如:
“如果你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关心自己城邦的名誉,那么你们就应当关心整个希腊的名誉。”
(注释:吕西阿斯(Lysias)的演说的残句。“城邦”指雅典。)
5.另一个是时间部目。
例如:伊菲克剌忒斯在他反驳哈摩狄俄斯的演说中所说的:“要是我在作战之前要求你们给我立像,你们是会答应立的;如今仗打赢了,难道你们就不答应立了吗?你们不要在你们将要得到好处的时候答应给我东西,在你们得到好处的时候拒绝给我。”
(注释:伊菲克剌忒斯在公元前392年率领轻甲兵击败斯巴达重甲兵,为此,有人建议给他立像。这里说起的哈摩狄俄斯大概是刺杀独裁君主希帕卡斯的同名英雄(参看第1卷第9章注[8])的后人,他反对立像。这一段话是吕西阿斯的演说《立像辞》(一说是伪作)的片断。)
又例如:劝忒拜人让腓力通过他们的土地以便进入阿提卡:要是他在帮助他们对付佛西斯人之前提出这个要求,他们是会答应的;如今要是他们在他错过机会并且信赖他们的时候不让他通过,那就奇怪了。
(注释:腓力二世(Philippus,公元前382—前336年)是马其顿国王。佛西斯(Phokis)在希腊中部,忒拜西北。佛西斯人同忒拜人进行长期战争,这个战争成为腓力干涉希腊内政的借口。腓力在公元前346年征服佛西斯。公元前339年,马其顿和雅典的使节都来到忒拜。忒拜人终于决定同雅典人结成联盟,反抗腓力。)
6.另一个是用对方的话反攻部目。
(1)用对方的话反攻这个办法非常巧妙,
例如在《透克洛斯》中……,
(注释:《透克洛斯》是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已失传。例子未写出,大概是因为太著名了。透克洛斯是萨拉米的国王忒拉蒙的儿子。他可能在剧中反驳奥德修斯的诬告,参看第3卷第15章第10段。)
伊菲克剌忒斯在反驳阿里斯托丰的时候也采用这个办法,他问阿里斯托丰会不会接受贿赂,出卖舰队,阿里斯托丰回答说,他不会。伊菲克剌忒斯然后说:“你是阿里斯托丰,都不会出卖舰队,我是伊菲克剌忒斯,难道会出卖吗?”
(注释:吕西阿斯的演说片断。阿里斯托丰(Aristophon)是雅典政治家,他在公元前355年控告伊菲克剌忒斯在恩巴塔(Embata)战役中出卖舰队,按兵不动。据说当时风浪太大,无法作战。伊菲克剌忒斯被宣判无罪。)
(2)对方必须是一个似乎更可能犯这种罪行的人,否则就会闹笑话,
例如有人用这个论证去对付象阿里斯忒得斯(注释:阿里斯忒得斯(Aristeides)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人很正直。)这样的原告。
-一般说来,原告总是企图表示自己比被告高尚一些,因此必须透露不是这么回事。
-一般说来,谴责别人没有做自己不做或不愿做的事情,或者劝别人做自己不做或不愿做的事情,都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