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词典:你的感受试图告诉你什么》
【书中原文】
匮乏感是一种因资源不足而产生的感受。
在远古人格层次,导致匮乏感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基本生活资料(包括食物、副食、燃料、衣物、家具用品等)不足。穷,缺少钱,就没有办法解决所有这些生活资料的不足,从而产生了匮乏感。
由于人对生活水准的要求不同,因此人对于“不足”的理解存在着差异。很多人都会和别人比较,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准不低于甚至能高于别人。即使他的生活资料是够用的,但如果和别人比较之后显得更少,那么他也会感觉资源不足,从而产生匮乏感。有些人对生活水准的要求不是很高,在同样的情况下不会感到匮乏。因此,有的女性虽然有满满一衣柜的衣服,但总是感觉自己缺少一件衣服;相反,安贫乐道的颜回喝着白开水和稀粥却并没有感觉到匮乏。
匮乏感是丰饶感的反面,即当我们看到有很多的食物时最容易产生丰饶感,当我们看到食物短缺时最容易产生匮乏感。此外,以下情景也很容易激发匮乏感:
•我们看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数量少,心里评估“不够”;
•为了节省,便继续使用破旧的东西;
•住在破损的房子里,墙壁上有脱落、有污损,没能得到修补;
•使用破旧、质量差、有破损的东西。
匮乏感在身体上的体现为,身体有一种轻微的收缩的感觉,肢体的动作都更倾向于内收(比如,双手不会张开,而是向内合拢),头会低下来,眼睛会盯着有用的东西。
匮乏感在意象中的体现为乞丐、穷汉等的形象,或是衣衫褴褛的人的形象。
除了物质资源不足之外,精神资源的不足也会带来匮乏感。比如,对于一个想读书的人来说,没有可以阅读的书、没有网络上可阅读的材料,同样会让他产生匮乏感。大城市的人到了偏远的地区,发现那里没有商场、电影院、音乐厅等休闲娱乐场所,同样会产生匮乏感。
【概念转述】
匮乏感包含物资资源、精神资源。
物质资源匮乏感:即便在成年之后,这些人在经济上早已摆脱了当年窘迫,但是早年得不到的经历,可能会让他们的内心产生浓浓的匮乏感,于是“我不配”、“我得不到”等限制性信念便根植于他们的心底了。
精神资源匮乏感:严重缺乏被看见、被欣赏、被确认的自体客体体验,自尊就像缺乏营养、发育不良的小苗。无法坦然而自在地表现自己,接受外界的赞美,让自己健康的自恋得到滋养。遭遇严重的情感忽略。在自恋这个小树苗发育的关键阶段,被剥夺掉看见、欣赏和喝彩等必不可少的营养。即便长大成人,也会在事业上、亲密关系里觉得自己会被忽略。没有人相信你能成功,发自内心的喜欢你。这就是成人内在贫瘠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