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写作即思考的过程,而不能把写作当成思考的结果。
概念转述:
写作不是想清楚了再写,而是边写边思考。
写作过程不是做手术,要一次成功。而是修修补补,接近完美。
写作像编草鞋,是在编织中成型。
写作过程像做陶艺,是在运转中成型。
个人体验
以前我对写作陷入了一个误区,要想清楚了再写。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看了书中作者提到的“不打腹稿,先有后好”的建议才意识到,不是自己没有想法,没的写,而是想法刚一露头就被自己无情地按压下去了。认为它不是自己想要的表达效果。其实是误解了写作的本意。
据研究,人脑每天会产生6万个想法。当4个角色职责不清的时候,想法就会在我们的头脑里打架。
比如,冒出一个想法,“法官”抢先跳出来说不行,就把想法枪毙了。或者“建筑师”跳出来谈轮廓,但“疯子”想象不出来,痛苦不堪。写作过程是线性的,重在过程管理。
非常赞同作者对写作过程中四个角色的比喻,找到了我脑子里常出现的混乱景象的原因。
行动指引
写作是持久战。我们要转变视角,从结果导向转入过程导向。先写出来再修改。
如何先写?
想到哪里写哪里。做好记录。
如何修改?
按照书中提到的4个角色(疯子、建筑师、木匠、法官)分清先后,各司其职。
放下包袱,轻松写作。按四个角色的职责去实践。
首先,当疯子。天马行空,放飞思路,头脑风暴。并立马记录。写作是看清自己想法的过程,想法如果不记录,会很快消失不见。快速记录的方式有很多。如语音输入法,给自己发微信、发自己发邮件,也可以在某某笔记中记录。过后整理分类,成为素材之一。
再次,当建筑师。勾勒轮廓,把想法组织为提纲。明确主题方向,想做成罗马宫殿,还是中式园林?
第三,当木匠。按照轮廓需求,使用段落和句子搭建成型。长条桌,矮凳子,大衣柜,使用不同的材质,各得其所。
最后,做严厉的法官。增删修改,明察秋毫。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专业行规,是否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否满足写作者、读者双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