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休整,午餐。两点钟退房,回程再去寻访宝带桥。
导航把我们带到澹台湖公园的停车场,我们一脸错愕:诺大的停车场,一辆车也没有。周遭异常安静,也没见一个游人。我们怀疑自己走错了。
遇到公园保安,告知没走错,并且告知了宝带桥的确切位置,我们才释然。
也是,下午两点多,烈日当空,炙烤无比,谁会有闲情逸致跑来看桥呢?
初看澹台湖,一时竟不知“澹”字该如何读?曹操《观沧海》中有“水何澹澹,山岛耸峙”。那么,“dan ”吗?不确信,手机上查查,告知:
澹台湖的正确读音为 tán tái ,具体说明如下:用于地名“澹台湖”,源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在此结庐修学,后因地理变迁形成湖泊,后以湖名命名。“澹台”为姓氏。
顶着烈日,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宝带桥边。
墙壁上有对宝带桥的历史沿革介绍和碑记。
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二年至十四年(817—819),为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的。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
宝带桥后经多次坍塌毁坏和重修。明代建成53孔石拱桥,现存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6年修葺恢复旧观。
天灾难免,令人痛心的是人祸。
1863年,为镇压天平天国运动,英国人戈登驾舰攻打苏州。为让轮船通过宝带桥,下令拆去桥中间大孔,致使南面26孔连续倒塌。
1937年在抗日战争中,又遭日军投弹,将宝带桥南端数孔炸毁。
现存宝带桥是1956年苏州专署拨款抢救性修复的。桥全长316.8米,面宽4.1米,共53孔。
宝带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桥拱最多的连拱石桥。与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
桥的南北两堍各有一对石狮子,相对而立,互相对望,憨态可掬。
另外还有石塔、碑亭等。
宝带桥并不是南北对称的。最大三孔为第14、15、16孔(由北端计),其中第15孔跨径最大,为7.45米,14和16孔都是6.5米。其余各拱平均跨径4.6米。这就形成了北短南长的结构(北堍长23.2米,南堍长43.08米)。这也是古人依势而建的智慧体现。
桥的外形非常优美。跨径大处高起成弧形,两端桥面平坦如直线,弧线与直线完美结合。
远望,宝带桥拱拱相连,狭长如带,真真的是将一条宝带系于湖水之上。与旁边新式的大桥相比,虽功用不足,但形式却优美得多了。
这座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边是开放的,没有栏杆。猜想,可能是桥面宽敞平坦的缘故,没有栏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而省略了吧。
另外,若修了栏杆,它的造型也就不是宝带了。
天气太热,杨小妞在树下乘凉。我和杨先生过桥,从南堍走到北堍。走过,看过,感受过,脚步亲自丈量过的,似乎才能和历史对接,记忆才更鲜活。
巧的是,遇到了两位老阿姨,背包戴帽,手机、相机,不断拍照留念。简单交谈,她们说是从上海过来的,退休闲游,寻访古迹,自娱自乐。
后来,又在桥上遇到一中年男子,匆匆而过,没有交流。
如此,大热天气,来和宝带结缘,我们也算“知己”了。
至此,此次苏州之行就算圆满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