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读常生龙《让教育更明亮》
文/张爱敏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知道种庄稼要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适时播种,适时浇灌,适时施肥,适时收割。
我们就如农夫,育人如育苗,也需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甚至更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长规律,精通心理学与教育学,唯有洞悉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育的特点与规律,甚至把握到个别孩子的个性表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明确三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基石)(法国心理学家让–吕克·奥贝尔《读懂孩子》)
1.依赖
婴幼儿期是一个很关键成长阶段,需要一人或多人的高质量的陪伴,家长要满足孩子的依赖感,给他们充分的陪伴和呵护,要努力为他们创设各种和谐的关系,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成长,最终获得基本的生活本领。婴幼儿期依赖感得不到满足,成长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例如:“狼孩”的故事,还有留守儿童的问题。
2.无意识
婴幼儿期,孩子的大脑对各种信息不能有效分析和辨别,不会分类筛选,但依然可能会留下印记,它往往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所表达,但孩子自己往往不觉察,甚至找不到缘由,这就是人的“无意识”。
孩子成长的环境,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成长的各种物质环境,都会导致孩子的各种“无意识”。无意识是被孩子的身体所记忆却不能被我们回忆的记忆。当我们奇怪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件事有很过激的反应时,或许就是他的这种“无意识”被激发了起来。
婴幼儿期是孩子“无意识”产生的关键期。我们要特别关注婴幼儿期的孩子,不仅满足他们的依赖感,给他们充分的陪伴和呵护,还要努力为他们创设各种和谐的关系,创设温馨的环境,努力减少那些负面的因素在孩子脑海中形成的各种印记,成为他的“无意识”。
3.冲动
“冲动”一词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比较常见的冲动,包括口唇冲动、肛门冲动、体内平衡冲动、性冲动、认知冲动等,是由人的基因所决定的,是人天生所拥有的。冲动是人的内在发动机,可以促使人们去寻找周围的人和物,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促使人们去探索世界。
口唇冲动能引导婴幼儿进食。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亲子关系受损,不信任父母;成长中缺乏自信;努力把自己“变坏”,以适应周围环境。
认知冲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孩子探究周围世界的欲望和冲动,都源于0–5岁。如果孩子的认知冲动得不到回应与满足,鼓励和刺激,往往会逐渐消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冲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与冲动相关的心理疾病,大都是因为周围环境对该冲动的反应不合适而导致的。
面对孩子的冲动,如果持续得到的都是反面的反馈,而不是正向的鼓励,孩子就会逐渐适应现实,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卫,以避免自己经常处于不愉快的状态。而这种保护机制的建立,往往也关闭了孩子探究现实世界的一扇门,会对他的智力发展,人格完善等带来负面的影响。
当下,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大多不再是天赋和后天培养的问题,而是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问题。我们对孩子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够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赢得先机。
其次,关注教育现象中的心理学。
1.学习中的心理学
短时记忆:人的短时记忆信息量在“5+-2”左右。 信息量太多,学生记不住。
习得无助: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习得无助就是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者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成人或孩子有了“习得无助”的感觉,就会放弃努力,甚至去做破坏性的事情。所以家长一定不要越殂代疱,要给孩子亲身实践和尝试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小小的成功,来激发他们面对困难的坚强心理。
2.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班风景和校风的形成。
破窗效应:发挥正向破窗效应,抑制负向破窗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如罗森塔尔效应。孩子总会长成我们心中的模样。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
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多数人在看他人成就时,心里所关注的是这份成就是否会威胁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和自己没有关系,他就会赞赏,甚至帮着宣传他人的成就。如果威胁到自己,那就会漠视他人的成就。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人际之间是互动的,只有懂得去肯定他人,才有机会得到他人的肯定。
虚假的一致: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成是典型的行为,认为自己既然这么做了,别人也应该都会这么做。这种把自己的行为夸大为所有人的普遍行为的现象,就称为虚假的一致。
第三,感受孩子们的心灵。
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家(家长和老师)感应到,一切的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教育的低效,就是因为教育过程缺乏心灵感应,多的是教育者一刻不停的耳提面命。作为教师,应做到心存柔软,满怀慈悲。唯有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走近孩子,把自己当做孩子,换位思考,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才能拨动心弦,演奏出最美的乐章。
归根结底,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前提。没有观察,没有了解,没有真诚的尊重与关爱,就不会有真正的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