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过,我从日更1000天的写作体验中,获得了持续的耐受性体验;从1000天的跑步体验中,获得了通透感和圆融感;从录视频的体验中,获得了整体感和自洽感——当我情绪低迷时,我就会想起情绪高涨时,让高涨的情绪跟低迷的情绪联通起来,这样忽高忽低的情绪割裂感就会减弱,自洽感明显的增强。但好像还缺少一股韧性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不是很清晰。但有一个模糊的感觉,就是在录制心理视频过程中被说话所限制——对没错,就是对自己说了几十年的母语有种错觉,怎么连自己母语都说不流畅呀。于是带着这种感觉进入觉察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宋老师邀请,临时讲一次微课,也就是上一篇文章的缘由。我把自己多年来的困惑,用一个打乒乓球的例子来说明,就是总是习惯性的挡球,跟那个进攻动作连贯不起来,别扭。于是我决定在录制视频时候,像训练打乒乓球一样,先放弃在里面增加力量,而是先练习录制视频的语感——好好说话,说人话——我如果能把生活语言组织好,说明白,说流畅,我才有可能把心理学专业知识说明白,进而有力量。
到明天晚上就要开始讲微课了,可是提纲就写了一半,剩下的就像怀胎的孕妇,还在酝酿之中。好在经过一系列成长,我的情绪已经没有那么焦虑,有了一些耐受性——讲不好,还讲不坏吗。讲坏了又能怎样?!所以我就顺其自然的觉察呗,能觉察多少是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在一直思考和觉察:我们小时候是怎么活下来?那个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比现在可是恶劣的多,为什么到现在拥有了这么多知识,拥有了这么多经验,拥有了这么多资源,反而被限制住呢?
我不断的想象作为小婴儿的画面,我是怎么活下来的?
我肯定是祈求我的母亲一定不要抛弃我,一定要把我养大,我是用这样的祈求感动了我的母亲,最终活了下来。只不过,我那时候太小了,我感受不到自己祈求的力量。
我不断回忆找对象的画面,我作为农村穷小子,一无所有,是怎么找到人生伴侣的呢?
我肯定是本能的祈求我的准媳妇:“你比我想象中要漂亮,你看你这么修长,我见了你有些紧张,你能让我抱一下吗?”于是我们稀里糊涂的闪婚了。只不过,我太恐惧了,太没有安全感了,感受不到这种祈求的力量。
我不断回忆认识代老师的时候,作为一个工作失败,如丧家之犬的中年人,第一次见她就说:“人家都说你是个美女大咖咨询师,我现在很抑郁,很无力,很绝望,你能让我依靠一下吗?”
代老师说:“可以呀。”后来嘛,大家都知道,我就理所当然的加入树心理平台了,2年时间从冲突走向自洽了。
现在即将走进一个新的阶段——从自洽走向自如,获得那种自由自在自如的掌控感和愉悦感。
那么一路走来,我的根基与土壤是什么呢?——请求你来帮助我。因为你真正帮助的所谓的“我”,其实是你内在另一个真实的你自己呀。人只有对自己经验过的场景感觉到熟悉,只不过这些经验过的场景,更多的是在潜意识层面的,是隐藏在隐性记忆中的。
这个灵感是怎么来的?源于两个体验的领悟。
第一个领悟:在一次咨询练习中,我选择了一个成长稳定性不如我的老师做我的咨询师。理性层面,我觉得她稳定性不如我,但直觉层面,我对这个老师有一些熟悉感。我跟她互动的目标是想去体验并探索这里面的熟悉感。
果不其然,在整个50分钟的咨询里面,她确实无法理解到我。但恰恰是她无法理解我的体验,活现了过往的我跟母亲互动的体验——我的母亲也从未真实的理解过我,但因为恐惧,我担心母亲会抛弃我,我就不断的顺从她,然后顺从的久了,就以为那种体验叫理解。就像荣格跟弗洛伊德美国之行,在互相解梦过程中,担心弗洛伊德暴怒,而违心的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大师荣格,面对权威弗洛伊德尚且如此,何况作为幼小孩童的我呢。
但在这个不被理解的体验中,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不能理解来访者的咨询师价值——实际上活现出来的深度体验,比单纯的被理解和说教要重要的多。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有巨大价值,都本自具足,都自性成佛,就看来访者怎么使用咨询师,就看生活中的我们活生生的个体如何使用我们拥有的资源。
第二个领悟:在接到宋老师邀请我讲这微课的时候,我心里面是有些紧张的,之所以接了这个课程,是因为确实比较符合我当下的思考,直觉上感觉能写出来,只是完成度多少罢了。所以,我潜意识的做了一个动作:到时候讲课时,你需要来陪着我哈。我能明显的感觉到,我这个动作是有力量的,而不仅仅是祈求。毕竟,我经过了一系列成长,我讲的东西是有一些结构和含金量的,只不过含金量多少而已。况且,讲的内容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而是互动的体验过程反而是最重要的。互动必然存在着能量互动,我能够自洽,而且不会再从宋老师身上索取能量,反而能给宋老师一些积极支持和反馈。
所以,我今天在觉察时,我把这个潜意识的能量意识化了——我可以像邀请其他老师们一起来帮助我——这个帮助本质也是帮助他内在的自己。这就是人际互动的本质,有能量的个体释放一些善意,去帮助那些稍微弱小的成长;这个弱小的个体成长足够了,在去帮助其他弱小的个体成长,如此循环,生生不息。只不过,我还处在成长过程中,处在从自洽到自如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一些形式上的祈求。但我知道,这不是无力的祈求,而更像是一种使命的召集令——一起来成长吧。
都说八十老者如顽童,顽童象征着无知者,同时无知也是有知的老师,因为你只要执着在有知里,总是有人比你更有知;无知更有力量的部分是虔诚和敬畏。从这个层面来讲,我倒是愿意做一个无知者,去跟有知者老师们同行,作为彼此的参照系。毕竟,这一路径,是我非常擅长用以生存下来的本能策略。
所以,从冲突到自洽,从自洽到自如——我发出善意的邀请,请你来视频号直播间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