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觉察,已经可以从抑郁状态走向焦虑状态,即所谓的我依然会有情绪,但是我不再选择躺平,而是可以远远地看着情绪把这个事给它办了。先完成,再完美。当我感觉到无力时,可以通过觉察,进而看到心里面藏着的那个强,把它调出来,让这个弱与强进行融通流动,完成已经变得充满了耐受性。
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让这个完成性变得有掌控感和愉悦感?或者说走向——独当一面的担当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昨晚观看咨询观摩的三个收获:
1,找到堵住自己那堵墙,不怕墙厚,只要锤子在手,不断敲击总有推倒那一天。
2,为什么装怂,装无能,本质是害怕被抛弃。
3,1000天写作,1000天跑步,1000天录视频,本身就是立住的隐喻,距离潜意识意识化体验已经不远了。
为什么要找到堵住自己那堵墙呢?因为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很难看到自己整体,从局部看自己总是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所以如果知道自己那堵墙的位置,是不怕墙厚的,只要不断敲击,总是会有推倒那一天。障碍物难找,还是工具难找?肯定是障碍物难找。
我找到自己那堵墙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害怕被抛弃。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就装怂,装可爱,装无知。我们知道,面具戴久了就很难再摘下来,特别是小孩子无意识戴上的面具。
四十多年来,很难想象母亲不在身旁的日子,那种曾经的恐惧感现在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可是跟母亲分开两年多了,我也没有死掉。我们说学问分两种,一种是知识的学问,就是认识啊,道理啊,这些可以去书上看、百科上查;另一种是体验的学问,只有自己去体验过,才能感同身受,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都是苍白的。
我们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既然是反映,那么心里面必定有一个参照点——即,自我。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身体本身、大脑和心理互动产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参照点被称为自我。——《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81
所谓的心理问题,即是内在的那个参照点不稳定,也就是没有安全感。为了获得那个安全的参照点,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模式。相对健康的模式是,从父母的共生关系中分化一个独立的我,所谓的健康自我即是从父母和分化出来的“我”之间自由切换,想出去就出去,想回家也可以;经过长期言传身教的互动,这个分化出来的“我”逐渐从跟父母的互动,转移到父母的替代物——过渡性客体——比如温情陪伴的可爱毯子、纪念意义的钢笔那里;最终形成有身体本身、大脑和心理互动产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参照点,即自我的诞生。
所有心理问题的本质都是安全感不足,就是内在的参照点不稳定。因为参照点不稳定,那么在反映外部现实的时候就会出现僵化的、过度的反应——人为制造出一种确定性。这个人为的确定性投注在细节上,反应为强迫性行为,严重的形成强迫型人格;如果在两级摇摆,严重的形成分裂样、分裂型人格;外部受挫就会形成回避、依赖型人格;病态多疑就形成偏执型人格;过度幻想而形成的夸大自我,会形成自恋型人格;遭受过性诱惑或创伤的,严重的就会形成自恋型人格。
就我个人而言,之前在文章已经分析过了,就是在两个极端摇摆,要么抑郁无力啥都干不了,然后呢就进入能量满满的躁狂状态。而经过觉察,在安全接纳的替代性父母——咨询师的陪伴下,“只要你愿意,我会一直陪伴着你,直到你成长到独立……”,这是多么抱持有力的话啊。于是我把这个安全有力的客体内化到我心里面,当我无力时,我就想到能量爆棚的一面,两个状态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情绪开始循环,于是获得了初步的自洽。
但因为现实的困境,还是有些焦虑,如何破解焦虑呢?答案是发展出充满韧性的人格品质,具有独当一面的担当能力。可是如何才能发展出这种能力呢?就是多去实践,从行为矫正性体验中,不断夯实内在的人格结构。
这些年,我一直感觉内在是虚的,那个参照点极不稳定,特别从两级的摇摆中摔下来后,不知道怎么办了。我就想啊,先坚持一个稳定的习惯吧,那就从写作觉察开始,这个使用力比多很少,状态好就多些,状态好就少些。所以,写作觉察马上就1000天了,这个矫正性行为体验,给我很多的觉察帮助,获得了初步的信心。
而跑步使用的力比多就相对多一些,多人格稳定性的塑造,影响就会更大。在2022年3月1日之前,也跑了很久,但是不是很稳定,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跑150公里,少的时候,可能10公里都没有,还是在两级摇摆。而自从3月1日不喝酒之后,慢慢开始稳定了,每个星期都能跑上两天,如果以周为单位计算的化,是没有间断过的。这算是第二个行为习惯获得了矫正性的行为体验。而且,跑步越来越稳定了,不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
最近又开始录视频了。相对而言,录视频消耗力比多是最多的,需要组织语言、结构、还要有相对稳定的情绪表达,之前录录停停,没有形成很好的矫正性体验。而突破原有的模式,就是成长的开始。我也计划先录1000天。1000天写作,1000天跑步,1000天录视频,本身就是立住的隐喻,距离潜意识意识化体验已经不远了。我一直都渴望自己立起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有担当的男人。通过今天的觉察,我开始明白这个所谓的担当体验,不是知识的学问,而是体验的学问。我不需要提前把这个体验幻想出来,也幻想不出来,而是通过做事,像写作,像跑步,像录视频,带给我的这种矫正性体验,并内化在心里面,去工作,去挣钱,去为老婆孩子这个小家庭去奋斗。担当顺其自然的就立起来了。
生命在于运动,人格在于坚定,情绪在于稳定,态度在于虔诚。我愿意为小家庭以及这个世界的美好,而去多努力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