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居家学习,我陪伴儿子的时间就变长了,由于儿子总是提前完成作业和学习,我们俩互动的时间就更长了。
今天一早,我们俩就开始在家打板球。
我没啥运动细胞,老公正相反,所以我经常被老公嘲笑,抱怨。
儿子也因此习得了爸爸的行为。这件事情我发觉后跟老公沟通过,老公后来注意了,可是影响已经形成,我们需要修正。
今天儿子又开始抱怨我打得不好。
我没有跟他理论,更没有给他讲道理。
我先是表达了一下我的感受,告诉他,他这样对待我,让我玩得很不开心。
后来玩得正在兴头上时,我突然停下来说:“我不玩了,总是被抱怨,被指责,我实在太不开心了,我觉得心情很不好,我不想玩了!”
我毫不掩饰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
儿子跑过来抱抱我,然后开始劝我,跟我保证他会改。
儿子还说了句:“妈妈,有胶带吗?”
我问他要干嘛?
“要把我的嘴封上呀,让它不听话!哈哈哈。”
我笑着说:“不用了,儿子,你只要意识到,慢慢控制自己就好,我已经看到你的诚意,我相信你会慢慢改掉的。”
然后,我们接着玩,儿子开始照顾我的情绪了,我打得不好他也努力接住球。这时我就会及时表扬:“儿子,我刚才打得那么差,你都接住了呀!你接球的姿势实在是太帅了!”
儿子表现得很开心,很兴奋,好像找到了新的目标。
而我打得不好的时候,会及时地承认:“都怪我,这次是我没打好。”
儿子不但没有指责我,还为我开脱,说他自己不够厉害,没接住,并且也像我鼓励他那样,开始鼓励我。
接下来,我们俩都玩得很开心,也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前几天我在更文中说过,孩子需要赢,那么孩子要赢得什么呢?要赢得自尊和成就感。而不是单纯事件上的输赢。
今天这件小事,从表面上看是我赢了孩子,但是在孩子做出改变,做出正确表现时,我马上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明白正确的方式是什么,也让孩子得到认可,从而获得自尊和成就感。
其实孩子照样赢了,而且他赢得很有成就感。因为孩子感觉他照顾了妈妈的情绪,自己的球技还更厉害了。他比妈妈厉害多了。他获得了优越感,也获得了自信心。所以这种成就感更强烈,更持久。
今天这件事儿,也有朋友对我说,我有威胁孩子的嫌疑,我承认,我确实有,但是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寻找契机的,我觉得选择那样一个契机更能让孩子去重视我的情绪。况且儿子并没有因为我这小小的“威胁”受到伤害,我及时地鼓励,还让儿子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挑战乐趣。最重要的是让他明白了如何跟队友相处,这对他以后步入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孩子的教育,寻找契机采取措施时,衡量标准就是是否伤害到孩子的情感和自尊,是否伤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如果没有,我觉得只要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都可以尝试一下。
教育的契机也是需要我们去抓取的,有时候错过了,效力就大打折扣,所以遇上时,我们要适时地抓住,不要犹豫,也不要拘泥于小节;不过,实在没有时,我们也可以自己去创造。
总而言之,教育的契机都藏在孩子的挑战中,藏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点滴里。
希望大家都能适时地把握住每个教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