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了,自己又有了新的变化,变化的前夕个人推测是两天前因忙碌后心弦突然松懈从而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使之患得感冒的过程。
变化:一下子有些深刻体验到武志红所说“潜意识之井”隐喻的含义——抑郁。
同时联想到一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井口的光看起来永远都是触手可及,永远。可呆在井底,有一天突然发现旁边有道门,打开便走了出来。
开始怀疑,怀疑从有记忆后到如今的生活可有意义?有种荒诞感,又有种冷眼旁观感,曾有一瞬间很绝望。
额……………。
美美哒媛媛姐姐说,我的感觉细腻,开心 。
《少有人走的路》第14章
不得不说,此时此刻有些心绪不宁,于是起来冲个澡,打算写完冥想下,毕竟好久没有冥想了。
情绪之约束与放纵
显而易见这是两种相背而驰的概念。
“整个婴儿的组成,可以说是一大堆冲动,而成人便是一大堆习惯。”
个人对后半句体会更深,曾看过一本书名为《习惯的力量》,想起培根在《习惯论》中写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也进一步认同了《社会契约论》中的那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困在枷锁之中。”
“儿童的天性大都是容易惧怕,喜欢发怒,喜欢任性玩耍,爱击破物件,吵闹惹弄较小的儿童,别人说话时好反驳等等。”
在脑神经科学中,杏仁核负责控制调节我们的情绪,愤怒往往只是表象,深层次是恐惧,我们恐惧时往往用于掩饰的情绪是愤怒。
而这些可归结为什么呢?攻击性。
书中的答案是这样的,“这一切都是必须抑制的。”
抑制,什么是抑制呢?个人的感觉是“憋着”、是无从表达,当自我的攻击性无从表达,攻击性向内即攻击自身。
那既然抑制不好,如何是好呢?或者说对于婴儿外部世界最好的环境是什么呢?
个人认同的观点是,相信他,让他感到这个世界的善意,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所说,“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同时也认认同他对于生命力的解读,“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
当然,书中也说,“抑制的程序必须合乎理智。”
其目的是,“养成一种平和稳重的习惯。”
其过程简单的说,便是划出一条底线,“他们呆坐得太久,都是不应当的。我们还应当给他们相当的时候,让他们去喊叫,去玩粗野的游戏,去做自己爱做的事,只要是在理智范围之内同时最要紧的。便是对于他们的弱点如惧怕、发怒、自私等,应当加以指导和批评,减少其试探。”
其实客观的说,这也是不错的方法,可主观感受上,还是有些着力了,不够自然而然,可有什么相较于爱你的人抚育更好的呢?承接一切,使生命力自由的舒展开来,当潜意识意识化,情绪之约束与放纵还重要嘛?如王阳明临终所语,“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走在路上,春夜雾雨停歇,阴冷风中紧裹身上衣。
有些单薄了。
那年还是这般时候,看到了一位于多有承放草木灰的垃圾站点旁几乎以天地为床被——流浪汉。
开始有些想家了。
“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内心的欲望被压抑而扭曲,丧失了自由豁达的勃勃朝气。于是,这个社会渐渐蜕变为嫉妒、中伤横行的险恶社会了。”——《失乐园》渡边淳一
”日本人为什么要分离这种权威和权力呢?说来也好笑,这是日本人很深的嫉妒心所致。日本人对谁最突出,谁掌握了什么大权,都怀有强烈的嫉妒感。为了控制和平衡这种嫉妒心,才开始考虑权威和权力的分离,但同时也生出了平等意识。“——《岛国日本》姜建强
日本的两权分离,天皇与幕府。这也是《菊与刀》最深刻的缺陷,美国人在写它那时从来没有真正深刻了解过日本与日本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