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结婚之后没多久就出国了,一直忙于读书,工作,也一直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内心里也多少有点拒绝长大),所以对于要孩子这件事,总是想着我还没准备好,暂不考虑。好在先生也不着急,家里也没催我,就这么忙忙碌碌地做着自己的事,直到有一天,看到身边不少同学朋友们都围着孩子在转,自己一晃也到了三十岁,生物钟走的滴滴答答,心一软,忽然就有了想做妈妈的念头。当时就对自己说,孩子好可爱,估计永远都不会有准备好了的时候,管他呢,还是要一个吧,船到桥头自会直。再后来就是真的忐忑加上期盼地做了母亲。当我的妇产科医生指着B-超屏幕上的两个小黑点对我说“恭喜你,是一对双胞胎”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懵了,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下还是毫无准备呀!
为人父母大概是人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无法准备好的一个决定。不管读过多少书,见过多少世面,对于新的生命神奇的呱呱坠地,从小长到大,作为父母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该如何去抚养,培养他们长大成人,这确实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课,而且还是需要不断摸索,自学成才的。似乎是属于那种学校里没得教,前辈的做法不一定适用,同辈的各样努力让人感到压力山大,世面上的各种流行的有关孩子教育的理论又多半是各抒己见,不同流派的说法虽都貌似充满真知灼见,但往往相互矛盾。就好像减肥的招数,有只吃肉的,有只吃素的,有喝果汁的,有不吃早饭的,让人无所是从。
转眼两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现在回头去看,觉得当初忙得没空去担心,也没有加入微信家长群或许是我的幸运,就这么一路懵懵懂懂地摸索着,和先生一起学着做父母,而且这样的学习还在继续中。身边也常常有年轻的朋友问及孩子教育的问题,我想也许对于过往经历的一些回顾和对于未来的一些思考,对于他们可以有那么一点点帮助。
恰好最近和几个朋友有过一些这方面的讨论,最触动我也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不管是先天基因论还是后天培养论,孩子最终是否能够有所谓的成才成功,其实和做家长的能力水平努力付出的关系也许真的不大,但孩子和父母是否能有一个融洽和谐的关系,这一点和做父母的关系真的很大。
学做父母,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如何与孩子交流。记得美国有一本二十年前出版的畅销书,是Adele Faber 和 Elaine Mazlish 写的“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中文译本的名字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因为是很久之前读的,所以具体的内容记不清了,但当时读了还是很有收获的。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和孩子的交流,只要记住一点就行了,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当你想鼓励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学习,想说“你看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时,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和你说,你看别人家里多有钱,你看别人的爸爸是CEO,为什么你不是?别人的妈妈很能干,你要好好努力。听了这话,你自己会是什么感受?不要轻易去指责孩子,就像我们都不希望被别人指责一样。我们往往看到一个现象或者结果,就马上以为自己是知道原因的,忍不住要指出来。但是我们生活工作中遭遇的误会和冤枉不就是这么产生的吗?所以遇事要停一下,不要急着去说。也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感情负担,“我为了你”如何如何这类的话千万别说,简单想一想就能明白,即便别人帮助过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感恩,但如果总是不断地被提醒,说我们对别人是有所亏欠的,是需要感恩戴德的,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作为父母要找到和孩子的有效沟通方式,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想一想你希望自己的老板如何与自己沟通?“因为我是老板,所以你得听我的!” “交给你的事情也不多呀,周末加个班不就行了吗?” “这点事都做不好,我看你是脑子进水了!” “你怎么和同事搞不好关系呢?说到底还是你不够积极主动,沟通能力有问题!”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老板和自己这么说话,那就不要用这样的语气和态度对待孩子(当然,也千万别这么去对待自己的下属)。
那么孩子要不要管呢?到底怎么管?管什么呢?
身为父母,对孩子当然还是应该要管的,就像种花要修枝松土,但有时水不能浇得太勤,也不要强拧硬拽拔苗助长。要管就管养成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记得当孩子刚上小学时,我给她们做了一张大表格,把一天的日程从一早起床到晚上上床分成了诸多个事项,每天都给每一项打分,有的项目是请当时的住家保姆打,如是否按时起床,是否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刷牙,是否放学回来自觉做作业等等,而在学校的表现就是让她们自己打,而且是充分信任。每一周把分数加总后,积累的分数可以换取五角星,积累的五角星可以换取小奖品。这样半年下来,就养成了早睡早起,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回家自觉做好功课的好习惯。当然,两个孩子在一起有点小竞争使得这个办法也比较行之有效。但关键还在于这是一种鼓励为主的方式,对于好的行为的一种肯定和奖励,并没有强调什么是不对的,而是强化什么是对的。这样接受起来应该比较容易。
还有一项,就是不要管太多。如果事事都管,而且是不断地提醒,那就成了唠叨。试想,如果一年只提一个要求,那才能凸显这个要求的重要性,也会得到重视。如果样样都提要求,就没有了重点,反而效果不佳,还会引起反感和叛逆。我对女儿们的承诺是:“我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你们自己要对自己有要求。除此之外,我所有说的话,都只是建议,你们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仅供参考。” 反正我相信孩子们是有判断力的,有时只是时间没到而已。对待孩子,要有同理心,信心和耐心。
既然不想管太多,要抓重点,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美国人类学家兼作家Mary Catherine Bateson曾经指出“We live longer, but we think shorter” (我们更长寿了,但却更短视了)。如果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我们的孩子们都将会经历百岁人生这一现实,就该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不是今天的作业,明天的择校,而是他们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去面对漫长的未来?如果他们将要经历的种种不可知,是一场长途跋涉的旅程,而不是围着校园的操场转圈,那么到底是起跑线重要,还是培养体力,耐力,决心和信心重要?是一开始的飞奔重要,还是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接着去跑重要?
孩子们在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要做的唯有给予信任和支持,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缺位,让他们觉得碰到问题有人可以商量,可以得到建议,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尽早学会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我们还可以坦诚地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也不清楚该怎么才能做好父母,但我们会努力做好自己,和她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