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标题我说三点:
1、这不是喜马拉雅上马东天团的收费订阅栏目【好好说话】的广告或听后小结,当然,我不介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听后感,一句话,还蛮值回票价的。
2、我想了好几个题目,按照我过去几篇文章的尿性,这题目应该是【这世道,会说人话的真是愈发罕见了】;如果想点击数高一点,我不妨起【话都不会说,你还想成功?】。最后我在【你会好好说话吗?】和【你能好好说话吗?】两者间纠结来去,终于决定前者,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感觉差别很明显,前者虽说用“会”,讨论的是是否具备这种能力的问题,后者虽说是“能”,但更多强调主观是否愿意的问题。好好说话其实不容易,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你具备了好好说话的能力,我们才能再来讨论你愿不愿意这么干。
3、最后,界定一下题目中【好好说话】四个字的范围。一来限制中文释义较为宽广的发挥余地,二来大家好把握我通篇的关键信息,不爱听的趁早关掉这个页面,以免耽误了大家有限的生命。本文所指的好好说话,是在表达个人想说的观点、想法时,能够尽量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因为你说话的目的不是装X,而是让对方理解。所以重点在于对方能够理解。
▼
接下来进入正题。
我有个朋友,每次跟他聊天简直是种痛苦,因为你会明显感觉到特别费劲,他每次都会抛出各种名词,缩写词,然后用不正常的脑回路给你跳跃着讲。一方面你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智商不够用,另一方面,你又会明显产生一种类似”我靠,这人也太装X了吧“的念头。
——小伙伴们不要对号入座,希望大家都理解一下,当某人用”我有个朋友……“这类句式时,80%的情况下是因为ta不好意思明说这是自己。
有句话说的好,说什么”文章憎命达“,哦,不是这句,是严复在《天演论》中那句著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虽然说严复指的是翻译这件事儿,但我觉得说话本身就是把脑袋里的那种感觉、那种想法,翻译成你的母语,讲出来。
打个比方,大部分人应该都会两种语言,一种是地方话,另一种是普通话。对于我这种江浙沪人民来说,地方话和普通话是完全两套系统。相信会闽南语的小伙伴也有相同体会。鉴于我们先学会的第一套语言是家乡话,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现在说普通话的时候,是先想到用地方话怎么说,再翻译到普通话?当然不是,如果你这么做的话,要么就是搞笑,要么就是不想让对方懂。如果要说地方话,我们直接把大脑中的想法用地方话表达;需要用普通话沟通,我们会调动普通话的系统。其实这和学英语是一个道理,在下文中,我会单拎出一点讨论,也算是一点小心得。
▼
本文中”好好说话“的意思我已经在开头提出,但是如果大家想要知道怎么样才能好好说话,抱歉,这个我目前难以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这个概念太大了,所以我们从反向来推,也就是探讨一下什么是”不好好说话“。据我观察,不好好说话有以下6种症状(如有补充,欢迎后台留言):
1. 甩名词
这个在我看来症状比较轻,我以前也爱干这档子事儿。这里也得分情况,如果对方和你一样都能理解这些名词,那这一行为确实能极大提高沟通效率,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大学课堂,教授在台上一个劲儿甩名词,比如沉没成本、帕累托最优、逆向选择、纳什均衡……每个名词单拎出来都能够讲满整整一节课,但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这些名词,教授在后来讲课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这些词,不用再多加解释,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了这些经济学名词的学生,在和艺术系的人聊天时,狂甩经济学名词而不好好解释,这就是不好好说话。如果这时候艺术系的学生报复,也开始甩专业名词,两个人的沟通就很容易陷入撕X状态。
所以说在用专业名词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对象,注意甩名词这事儿的门槛。
2. 甩缩写
除了一些大家比较常见的英文缩写(比如VIP、CEO、NBA、KPI)之外,乱甩英文缩写就是耍流氓。这个事儿和甩名词一个性质,你得明确对方的缩写词汇储备量。以前有个朋友就老爱说OKR,我要是不问,一直不知道他说的啥。如果我通篇下来NPI、IRR、GNP、PPI,你也会崩溃的。
《硅谷钢铁侠》一书中,提到了马斯克对于这种首字母缩写词的低容忍度,他为此给全公司发了一封邮件,主题是“首字母缩写词真恶心”,并且规定在公司内部交流中,只能使用他批准了的少数几个缩略词和简写。
3. 不分书面语、口头语
你有时会觉得某人说话文绉绉,多半是因为他把书面语运用到了口语交流的情景中。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去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叶良辰,大家自行体会。另外,看书看成半吊子,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以及和人沟通的经历者,也会犯这种错误。比如,有个人对你说一句话,“发生了这般事情,真叫我痛心疾首”,你可以念出来感受一下。
【我插一句,在英语学习中大家比较容易犯这种错误,这主要也是输入有限的问题,一个一直在做英语阅读理解的人,用阅读理解中的词汇去讲口语,当然免不了闹笑话。】
4. 放浪不羁爱偏门词汇
犯这个错误的同时,往往也犯了上一种错误,即把书面语错用为口头语。犯这种错误的人,要么是没理解所用词汇,要么是为了装X,或者二者皆有之。之前看到一则标题,《不知道这些偏门词汇怎么装Bility》,中英夹杂的问题押后说,这标题就说了是为了装X,觉悟还行。
5. “新瓶装旧酒”
顾名思义,依然是一部分爱装X的人,在表达某一概念的时候,并不选用大家都能理解的高频词,偏偏爱自己生捏硬造一个词,好像用新词包装一下,这表意就瞬间高大上了。
6. 中英文夹杂
我曾经听到过一种非常让我崩溃的情况,“Sophie啊,你这个point不够solid,our client 会argue 我们的”。——遇到此等情况,我只想狂甩一百个白眼。只要让我碰上这种人,毒舌、刻薄这些我平时都不擅长的潜能都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不要以为中英夹杂说明你英文水平好,词汇运用纯熟。此等情况,就是中英文都不好。我唯一能容忍中文中夹杂英文的情况是,这个英文单词在中文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有用英文才能更好地表意。而中英文穿插其实是一种很累的状态,因为你需要调动两套语言系统讲完一句话。
而英文真正出色的人,其实是具备分开储存不同语言能力的。什么意思?就是他讲英文,不是先想好中文意思,再翻译过来,而是大脑中有一个想法,用英语直接说出来。你可以留心观察一下,那些翻译得特别蹩脚的,就是从中文翻译过来的,很生硬,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人们经常说,翻译是一种第二次创作。这是因为对于翻译的要求,不是他会外语就好,他必须母语也好。外国作品翻成中文版,其实是译者在理解原书作者的意思后,再用中文重新组织语言,以符合国人阅读习惯的形式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另外,中英夹杂,则在搞笑和设置理解障碍之外,多了一重莫名的装X功能。更极端的我们可以参考Papi酱的上海话+英文,这个是纯属娱乐,搞笑,大家可以理解,但是退一步,生活中要是有人这么说话,你不抽丫一嘴巴子??我来。
* 补充
请注意,装X患者可能会具备以上任何一种症状,并且多种症状可同时出现。我的个人看法是,前5种情况大家都有可能无心犯之,所以我都表示理解。但是,但是,最后一种情况是晚期,已经属于恶性装X,惟愿患者好自珍重。
▼
最近看了诺曼的《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书中提到,如果某个设计让你觉得不好用,你不要觉得是你自己笨,这只能说明是这个设计失败了。这和那句烂街了的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其实是一个意思。一个好的设计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打磨这个产品的设计,并且通过做出各种不同版本的样本,去真实地感受这个设计,去观察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反馈,才能最终打造出一款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产品。
说话也是一样,你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才能真正达到说话的目的,也就是对方理解。大家都熟悉白居易写诗,对自身有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老妪能解“,就是那些不识字的老太婆,也能听懂这首诗讲的是啥。这本来就不容易实现,因为每个人自身所受教育、所接触的人群、知识积累和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每个人大脑存储的词汇量也不一样。
所以说,”好好说话“本来就是门技术活儿,我都不敢说我合格,但至少这是我努力想要做到的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