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与被动是反义词。主动一般被理解为积极的、正面的;被动一般被理解为消极的、负面的。
主动的人有目标,清楚地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被动的人没有目标,别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么就是无所事事。
主动的人追求更好,不会糊弄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对得起自己付出的精力和耗费的时间。
被动的人追求过得去,不仅糊弄别人顺带也糊弄自己,在一切事情上都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平均以上的收益,否则就觉得不公平。
主动的人爱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他们会自发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且自发地去验证自己思考的结果,如果可行,付诸实施,解决问题,如果出错,马上调整、纠正,再次去应用、论证。
被动的人等安排,就是完成任务。被动的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满足于我做了,我干了,我安排,从不优化过程,也不管结果好坏,仅为完成任务。
短期来看,主动的人和被动的人差别不大。
长期来看,两者差别很大。主动的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精益求精的作风,做任何事情架轻就熟,显得那么自然而然。被动的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越来越差,当发现自已蒙混过关越来越难,早已经无能为力了。
当被动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无法蒙混过关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抱怨。抱怨社会不公平,看见有人靠父母过上轻松、富裕的生活,就会心生不满。那么请问,如果你通过奋斗获得了成功,你会对你的子女不管不顾吗?公平不是与生俱来的,公平和尊严一样,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的,不是吗?还有的抱怨社会大环境不好,事实呢?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经济增长一直领先全球,哪里大环境不好了?正如赵本山所说:“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你就是个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所以,远离那些整天抱怨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会义愤填膺豪气万丈地抱怨不公平,好像天道站在他们那边一样。他们永远不想知道真相: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用更准确、更不偏不倚的话来说,这世界充满了不对称性,正如这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一样。
同样是责任,老板的责任和员工的责任是对称的吗?同样是义务,父母的义务和老师的义务是对称的吗?同样是风险,既得利益者的风险和非既得利益者的风险是对称的吗?不考虑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谈什么字面意义上的公平?
不要听那些被动抱怨的人,选择做个主动的人。主动完成任务,主动总结经验,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学习进步……你是这样的人,在哪儿都不可能受到排挤的。不要相信那种世俗传说,能力没什么用,一切都靠关系。如果你不幸处在了这种地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离开就是了。如果你坚决不离开,又在那里抱怨,这明显就是人品差了。占到便宜就兴高采烈,占不到便宜就抱怨不公平,绝对是人品不行吗。
再说个题外话,关系也要主动维护。随着慢慢长大,很多成年人感受了人间冷暖,看透了世间无常,从一端走到了另一端,以前的拉关系、攀交情、结人脉,现在都成了无效社交。总之,你不联系我,我不联系你,被动处理关系。实事上,绝大多数有效社交,都需要其中的至少一方主动,两个都被动,慢慢就断了联系。
主动很好,但不能越界。主动超出了边界,就会失去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主动越界这件事,在家庭教育方面最为突出,家长们总是在不应该主动的地方,不断运用主动的力量。主动的第一个边界是自己。在自身范围内,一切都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然而,在自身之外,主动就可能产生负作用,如果家长努力的是把自己变得更好,那么这是把主动应用在边界之内。可惜的是,大多数家长的念头是:“我们这辈子也就这个样子了……。”然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了,就是那只蠢鸟,自己飞不了,想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这么做的结果注定是负面的,一是自身作为父母,未来不会有任何改变;二是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变成了“被动的人”。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这样的: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孩子因为父母优秀,心生羡慕,向父母学习,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
做一个主动的人吧,做人生的主人,做孩子的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就会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