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早些的时候,原来在TK的同事Daisy联系到我,想让我做一些关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分享,背景是因为她现在所处的互联网巨头启动了一个旨在服务重卡客户的新项目,但团队内部的人对汽车行业了解不足,导致她担心项目进度受到影响。而我算是她众多前同事中对汽车行业供应链比较熟悉的了,所以多年不联系的我们就这样奇妙的又聊了起来。
最初我是有些为难,担心自己的知识不足以应对这种交流,毕竟他们公司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公司,而我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曾经从业者而已,且也从没有做过这种对第三方的分享。后来随着她抛出的问题清单,越发让我感到丝丝的焦虑---这些问题都太大了,直接上升到了行业发展的高度,且直接指向重卡行业,这可能都不是我能应对的。
所以出于对朋友负责的态度,加上G对我的鼓励和开解,我把自己的想法跟Daisy做了交流:重卡相关的知识我不掌握,但是我可以联系行业内的朋友来做交流。汽车行业的普遍知识我可以跟大家做个分享,具体是否需要由她来决定。
出乎我意料的是,她接受了我的建议,虽然我内心深处是希望她婉拒的,因为这样可以直接消除我的那些不自信带来的焦虑感,但既然人家选择了相信,我就好好准备吧。
于是从确定好这件事情开始,我就把自己的碎片时间都用来思考-回忆-归纳汽车行业供应链的一些特点,即便是在骑车回家的路上,还因为没有想出汽车行业的五大工具而懊恼;同时找到原来一直没有读的书《供应链与汽车强国》进行知识汲取-其实就是临时抱佛脚;再着手起草交流的提纲,把主要的结构列出来,然后二轮、三轮的丰富,逐步形成发言的逻辑,落在纸上;甚至还考虑了要穿什么衣服、用什么设备、在家还是在公司、在办公司还是会议室等等这些细节的问题……
最后落地就是在周五晚上的7点,我同对面4位Daisy的同事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交流,75%是我在讲,期间会有一些提问和回答,整体感觉是前紧后松,到最后已经完全放松,并开始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快速的思考和回答了。
结束之后,我体会到了做HR的人士的高情商:对方在说完会议结束&再见之后,对Daisy说,你这个同事人很好哎,这么有耐心的给我们讲解~而此时的我正在关闭视频会议,这句第三方的恭维恰如细分的传到我的耳朵里,舒服。
之后Daisy跟我提到建议我做成PPT并进行知识付费的事情,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吧。首先付费都是有门槛,我不认为自己具备这个门槛的高度,其次我更喜欢这种轻松的交流氛围,收费就会使一切发生改变,还是不要的好。
通过这次交流,让我再次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相对细致的准备,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于我是很好的历练,且对方也表示获得了需要的知识,提高了对汽车工业供应链特点的认知水平,而Daisy通过组织这件事情也获得了领导的欣赏(我猜测的),多赢方案,何乐而不为呢?
好玩的事,两天后远在上海的Noel也跟我说她要做知识付费的项目,哈,风大了,大家都想飞。
附录:
4. 话题展开-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定位
A. 通过流程框架指出汽车行业对供应链的重视(CRM, PLM, SCM)
--附件流程map
B. 供应链管理的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供应链:以物料为主要工作对象,保障供应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成本受控。对于供应商管理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 供应商开发
- 供应商质量
- 供应商过程控制水平等
--广义的供应链或者是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以供应商管理为工作对象,物料供应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重点关注:
- 从产品研发阶段即启动的forward sourcing工作
- 供应商批准的过程以及输出质量
- 供应商的产品认可过程
- 供应商端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监督与批准
- 批量阶段(狭义供应链)的供应商管理(Q>D>C)
C. 汽车行业供应链定位同JG行业供应链定位之间的区别以及原因(指出汽车行业的复杂性)
JG
--JG行业是传统认识上对供应链要求最高的行业
--准入极难
--准入之后,供应链管理强度大大降低
汽车
--相对封闭的圈子,由于关注的时间更早,因此自成体系
--准入较难,亦同客户要求有关,但总体上也要按年计划
--准入之后,才是噩梦真正的开始
原因
--JG关注产品本身(狭义供应链+)
--汽车关注全过程、全寿命、全方位
5. 话题展开-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A. 特有的管理体系(TS16949以及五大工具)
--最低准入门槛TS16949
--其他汽车公司供货经验-“工作经验者优先悖论“
--APQP/SPC/MSA/FMEA/PPAP的全面执行
--不同客户之间的不同要求(客户之间不通用):德(VDA体系)/美(GM体系要求:PPQP/GSM/QSB)/日(更加封闭、独立)
B. 行业壁垒-复杂的准入流程、跨部门管理、严格的过程控制、业务中断的高风险
--进入周期长
--涉及部门多,重口难调
--客户要求高,几乎要求裸奔
--随时终止业务的风险
导致汽车供应链行业相对闭塞,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彼此之间信息传递充分,竞争非常充分
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不是一个好的业务
C. 纺锤形的业界形态-Tier1、2、3之间的蛋糕分配
--部分Tier1的技术实力、竞争力、业务发展水平不输主机厂:尖端
--Tier2的市场处境要困难的多,也就是总成件的零件供应商:基本上只有要钱,就都可以做。
--Tier3主要关注原材料端,反而技术深耕超出Tie2,掌握一定的市场话语权
D. 极其严苛的甲乙方关系
--如题
E. 对于成本-响应-质量的极致要求
--成本:市场混乱,价格倾轧,从上到下的不健康(参考纺锤形的结构)
--响应:24小时完成排查、遏制、GP12几成刚需,15天完成根本原因分析以及长期措施制定,随意的升级响应机制,行业内缺乏尊重的氛围
--质量:0缺陷的追求,基本不设置入场检验,通过设计验证和过程控制把控质量
6. 2018年前后的供应链变化
A. 2018年之前,行业普遍高速发展,供应量蓬勃萌芽但缺乏坚实的基础
B. 2018年之后,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倾轧,以及新能源车型带来的行业冲击